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010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010号提案的
答 复
罗俊、王祖艳、何小玉、徐涛、何志成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整合职教资源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 助推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第010号)已收悉。衷心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市职业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对你们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参政议政意识深表敬意!你们对现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提出我市职业教育现状和建议很实在、很中肯。市教育局会同市经信局、市委宣传部、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进行了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6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附设1个中专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所(市职业教育中心、市卫生学校、江汉油田职业技术学校),技校2所(市技工学校、江汉石油高级技工学校)。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为省首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试点学校,市职业教育中心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江汉油田职业技术学校为省重点中职学校。
近年来,我市中高职学校在校生人数逐年上升,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14743人,中职5965人、高职8778人;2021年全日制在校生15785人,中职6353人、高职9432人;2022年全日制在校生16827人,中职6744人、高职10083人。高职学校共开设专业23个,学前教育、音乐表演为国家骨干专业。中职学校共开设专业28个, 潜江市卫生学校母婴护理专业、江汉油田职业技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获批“1+X”证书试点。各职业学校与武汉市合发机械有限公司、潜江市诚可威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等49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有近 3000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同时,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训的优势,开展多元化社会技能培训,面向退役军人、企业在岗职工、城镇失业登记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贫困家庭子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群体开展应急救护、育婴师、西式面点、特种设备作业等26项职业技能培训,每年约14000人次。
正如各位委员在提案中分析的那样,我市职业教育在社会认知、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和服务产业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片面,就读意愿不强。初中毕业生不愿读。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在潜意识中更想读普高、读大学,不愿意去学技术、当工人,认为读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报考中职学校。高中毕业生不来读。我市高中毕业生和家长在选择高职院校时,不愿意报考本地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流失到市外高职院校就读。
二是资源分散,整体合力不足。我市各职业院校分属教育、卫健、人社、职院、油田等部门和单位,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等现象,各职业院校总体教学布点分散,部分专业设置重叠,项目建设重复,资源浪费严重,难以形成全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合力。中职教育存在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是专业固化,对接产业不紧。我市中职学校通用性专业设置较多,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较少,并且多年来没有变化,缺乏办学特色,原有专业设置已经跟不上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
四是师资薄弱,补充机制不活。专业教师引进不畅,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无法吸引社会和企业中优秀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教师实训教学能力不强,招聘的新教师大多数缺乏企业生产经历和专业实训教学能力,导致实用型专业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五是投入有限,办学条件不优。职业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新职业教育中心尚在建设之中,各学校都存在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学设备简陋、实习实训基地不足、专业实习实训室和设备缺乏等问题,难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人才兴国,实业兴邦。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与我市产业发展互利共赢、与城镇建设和谐共生、与乡村振兴协调共进的新格局,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促进理念转变。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大力宣传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与重要贡献。组织优秀高技能人才进学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让大众了解职业劳动的专业性和实际贡献、实际价值,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展示职教成果。举办职业学校开放周、企业开放日、职教服务在身边、全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职业教育论坛、市民大讲堂等活动,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成果,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开展评选表彰。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范围,继续坚持做好“潜江匠才”评选,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二是建设示范园区。坚持规划引领。2017年,市政府将用地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的教育产业园纳入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园区内已有市职业教育中心整体搬迁(一期)PPP项目正在建设中。园区的后续建设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重点策划、高标准规划,强化项目支撑,高质量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园区详细规划布局方案。创新运营模式。园区的运营要将政府主导作用、行业资源、地方资本、学校技术力量等充分融合,建立起政校行企“责任共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产业集群聚集,力促产、教、城融合创新,建设对接东西片区的高度共享教育产业园。培育壮大特色。以教育产业为核心元素,紧密结合潜江电子信息、化工、农旅等产业项目,构建“职教+技术转移、教育装备、文化创业、社企培训、游学营地、绿色生态、休闲旅游”的泛职教产业群链,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学、宜业、宜游、宜居”特色小镇。
三是推进资源整合。加快新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建设。要加快推进职教中心整体搬迁(一期)PPP项目建设,尽快研究解决职教中心整体搬迁项目新增投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面理顺中职学校管理体制。按国家和省政府要求,县(市、区)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职学校,并纳入每年省政府对各市州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内容。目前,我市是全省仅有的5个没有完成整合的县市之一。必须加快推进,整合全市所有中职教育资源,组建新职业教育中心,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提升办学质量。
四是提升办学活力。优化专业设置。紧扣化工、光电子信息、智能家居及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农旅产业等“4+1”的产业,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产教对话”活动,充分掌握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加快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推进重点专业与主体产业全面对接,把产业最先进的元素融入职业教育中。鼓励企业合作办学。引导职业学校切实服务头部企业用工需求,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使职业学校办学方向随着产业发展而“动”、顺应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频共振,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蓝领人才。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构建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中职为主体,政府、部门、企业联合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方面精耕细作小龙虾产业,以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小龙虾全产业链迭代升级,做优做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龙虾学院,或增设(加挂)乡村振兴学院,学习借鉴“沙县小吃”模式,打造以“潜江龙虾”为代表的系列农产品区域品牌,让农民分享从种养到销售环节全产业链的红利,让“潜江龙虾”的品牌真正走向四面八方。另一方面在教育产业园内引进一所有品牌影响力的高职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学历上升“立交桥”,形成高职与中职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互相衔接、满足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学生学技在潜江、工作在潜江、安居在潜江,让职业教育优势为产业发展、人才红利赋能。
五是强化保障措施。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牵头,建立发改、教育、人社、财政、经信等部门密切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成立教育产业园管委会。具体落实好市委关于职业教育产业园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研究确定园区内建设项目,做好区域内有关项目的审核报批和管理运营工作。落实职业教育经费稳定投入和人才引进保障。按省政府要求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确保中职学校生均拨款标准不低于8000元,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不低于12000元。赋予职业学校更多人才管理自主权,采取“育、聘、引”等方式,重点做好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好对职校退休优秀专业教师和企业退休工程师、技师的返聘工作,做好与现代产业配套专业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配齐调优师资队伍,增强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力,更好地为我市现代产业服务。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欢迎提出意见建议。
2023年5月15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