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T063号提案的答复
郭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强消费金融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对做强消费金融的建议,客观实在,我们完全赞同,我办对政协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办公室科室人员组成,同时协调人行市支行、市金融监管局做好配合落实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办公室牵头协调,相关责任单位分工合作的办理工作网络,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转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鄂金监发〔2023〕8号)要求,督促域内银行机构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汽车、家居家电、文化旅游等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保险保障服务,最大限度减费让利,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内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倾斜力度,强化组织协调和工作保障,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确保业务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商业可持续。截至2024年5月末,全市消费贷款余额110.17亿元,比年初净增1.54亿元;除去个人购房贷款80.4亿元,其他类消费贷款余额29.77亿元,能有效满足域内居民合法合规消费信贷需求。
(二)全面创新推广金融产品。支持、引导域内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市民、新就业形态、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他们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和能力,如市农商银行推广“301”模式线上贷款,采取“线上授信、线上用信”模式为个人客户提供消费类、经营类自助循环微贷,随借随还、免抵押、放款快,最高可贷30万元,用信最长可贷3年;市中银富登推出“兴家贷”,满足广大工薪阶层个人消费,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市工行推出个人家居消费贷款、融e借;市农行的网捷贷、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自用车贷款;市中国银行的中银E贷、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市建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家装贷等,域内银行机构还提供信用卡消费、信用卡分期等业务,上述个人贷款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家电、家装、购车、旅游、教育等大宗产品的融资需求。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银行机构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78.38亿元,比年初减少6.33亿元,下降7.47%;住宿餐饮业贷款余额6.21亿元,比年初增加0.69亿元,增长12.50%。尤其是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断扩大,截至6月末,为新市民提供授信额度73.74亿元、贷款余额60.15亿元,其中:创业贷款授信额度16.21亿元、贷款余额13.20亿元,安居和消费贷款授信额度57.53万元、贷款余额46.95亿元。
(三)全面维护消费者保护权益。组织域内银行、保险机构开展银行业保险业“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活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在宣传活动中,参加活动银行保险机构43家、营业网点156个、2352人次参加,活动触及消费者11.87万人次;发布原创教育宣传文案数量30个,原创教育宣传方案占击8110次;网点电子屏宣传投放数136个;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160次。通过专项活动和日常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银行保险投诉事件比往年大大减少。截至2024年6月末,共接收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及12345政务热线、12378转办43件,接收群众业务咨询并现场处理75人次,均在规定时限内全部办结,办结率100%,基本达到“预防、化解、自我完善”的目标。
(四)全面监管机构日常运作。潜江市金融监管局定期对市农商行和市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资产质量进行现场核查,督促两家银行机构做实资产分类,指导其对于前期多轮延期还本付息积累的实质风险进行充分反映,及时计提拨备,增强损失消化能力。坚决整治激进经营、恶性竞争等市场行为,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理性经营,特别是在年初“开门红”期间,组织开展全市银行机构的督查检查,严格禁止和严厉打击高息揽存、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行为。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加强信贷供给。加大对新市民、新就业形态、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他们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和能力。例如,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推出更多的创新型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加大金融服务供给。
(二)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推动金融机构与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生活服务平台等合作,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渠道,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优惠的金融服务。
(三)全面加强监督和管理。坚持进一步规范金融服务的市场秩序,维护金融服务的安全和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加强对消费投诉问题整治,压紧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严厉打击非法代理黑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激励机制,调整业绩考核指标,增加对消费领域金融创新的奖励和支持。探索建立外部评价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消费领域金融创新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的金融创新案例。
2024年7月11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