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T51号提案的答复
张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盘活存量资源,赋能潜江经济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委会商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城发集团、市农发集团、市高新投公司等部门,现回复如下:
您的建议内容翔实,对牢牢把握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锚定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促进经济提质向好。上半年,潜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34%,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变化。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科学制定政策,高效推动工作。对纳入闲置资产处置范畴进行甄别,根据资产性质进行分类处置,加快推进新建厂房投入使用,大力推动企业签约落户,促使已落户项目尽快投产,发挥优质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科学处置;二是加强部门协作,联合司法、城发等部门,及时跟进启动资产处置工作。确保闲置资产处置达到目标,已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效能,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完成宝帆汽车零部件等26宗闲置资产盘活处置工作,盘活土地2138.46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300万元,新增就业约100人,已缴税约100万元,新增产值约1120万元。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协调作用,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对已取得不动产权证的项目,纳入招商引资存量用地使用。对已企业进驻及多家企业意向入驻的项目,加强厂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道路、管网铺设、厂房顶部光伏板安装,确保企业能“拎包入驻”。四是加强项目闲置厂房租赁监管,将闲置资产纳入招商引资存量资产使用,积极利用现有资产引进新公司。高位推进处于上会前期准备阶段的项目,促使早日达成合作意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协调作用,持续跟踪协调未决项目,推进达成和解意见。持续营造健康良好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信心,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深入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了以绿色化工为主导、以光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为新兴、以纺织服装和虾-稻产业为特色的“1+2+2”高质量产业发展结构体系。绿色化工产业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独立工矿区等国字号平台,光电子信息产业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获评全国优质户外服装供应链共建基地和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二是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15%以上。强化高企培育,加强市镇联动、部门协同,力争高企总数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49家,获评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1家,新增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16家,总数达到23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强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前沿交叉领域前瞻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创新驱动发展,激发经济活力
一是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瞄准产业链重点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引进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领军和一流企业,今年上半年,潜江高新区共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78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9 家,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8家,省级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23家。组织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新增市级研发机构2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7.5%,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8家。潜江科创中心全面建成,面积达20000㎡,现已入驻企业研发机构22家。新增1家省级众创空间和3家市级众创空间,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达到11家。同时,今年针对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国家级研发机构、国家级产业集群示范等3大类未破零指标进行分解,制定了10项争创国家级平台示范,40家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指标任务清单,力争我市国家级平台及示范尽快实现零突破。二是围绕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建立“企业主体、人才引领、平台支撑、项目纽带”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在虾-稻、光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等领域实施市级揭榜挂帅项目4项以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用”为导向,对接我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高科技成果来潜转化应用,截至目前,天网平台潜江专区共上线科创需求171项,科创供给65项(技术成果50项、金融产品2个、场景供给13项)、科创企业473家、服务机构4家,并已成功对接科创需求89项。优选虾稻共作模式、页岩气勘探技术等登记省级科技成果56项;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自主转化科技成果180余项,其中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2项。抓好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建24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300名科技特派员驻村驻企服务。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优化提升路网品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东荆路网工程9条道路完成7条道路,极大改善东荆新区通行条件。高铁片区启动了潜江大道、红梅路东延工程,高铁片区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凯盛奇配套道路工程、红兴路等已开工道路建设项目进度;启动开展恩江大道、东浦路、洛江路、凯盛奇配套道路工程、红兴路等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路网,方便了居民出行和交通通行。完成兴盛路、马昌垸路、殷台路品质提升,启动章华北路品质提升项目,并计划实施东城大道、东风路、红军路、三江路道路品质提升。促进道路沿线风貌升级,不断优化城市轮廓线,建立美丽城市整体景观框架。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完成泰丰路、红梅路、深河路、湖滨路等易涝点整治,启动实施火车站片区、南门河片区、王场片区、广华片区排水防涝项目建设,健全完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加快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二是实施“交通突围”,打通“交通瓶颈”,完善“交通路网”。强化对上争取,加快推进沪渝高速改扩建、荆潜监高速公路、潜江国家高新区战略储备综合码头、兴隆枢纽2000吨级二线船闸、汉江蔡甸至潜江兴隆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补强我市“外联”短板。谋划实施城东物流公路跨汉宜铁路桥梁工程、城东物流公路(紫月路至汉宜高速段)等项目,加快打通瓶颈桥、断头路,不断优化城市交通路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局紧盯全市“100%乡镇通一级路、100%国道通一级路、100%省道通二级及以上路”目标,不断提升我市公路路网结构,完善城乡交通路网联通,提升公路服务能力和水平。当前,351省道、322省道、350省道东延等与天门、仙桃对接的快速通道项目正在抓紧谋划;318国道苏港至丫角段、322省道总口至熊口段、234国道熊口至张金段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项目正在加速实施;“四好农村路”升级版项目正在稳步建设,“市有大循环、镇有小循环、村有微循环”美丽公路新画卷正在全面绘就。
五、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做好外贸形势研判分析,加强监测服务和科学调研,强化重点外贸企业联系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大力开展外贸“破零攻坚”行动,深度挖掘企业出口潜力,培育外贸新动能,壮大全市开放队伍。继续抢抓“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等重大活动机遇,推动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加强园区重点外贸企业数据摸底,建立健全外贸进出口数据月报制度,及时分析研判外贸经济运行形势,全力做好稳存量、挖增量工作。组织江赫医材、利维高、晓飞歌、楚虾王等企业参加广交会、亚欧博览会等重点展会。今年1-6月,实际利用外资为626万美元,同比增长334%。二是建设潜江市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平台,通过对政策与相关惠企服务进行梳理,对政策进行结构划分与标签分类,并形成简明易懂的惠企政策解读,企业可通过政策匹配,实现政策申报项的快速、精确定位,满足企业申报项快速匹配需求,实现企业政策申报、政策匹配、企业办事、企业间的互助交易、企业与政府的活动等内容的归集,方便企业一站式体验服务。目前已实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全市共有940家企业享受稳岗返还政策,发放金额652.33万元。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惠企政策面对面精准汇聚促发展”专题专栏,对我市惠企政策文件、政策措施、政策解读、申报指南等内容进行汇集,将政策措施按照政策类型和行业类型进行分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不断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鼓足工作干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奋力打好下半年经济攻坚战。
感谢您对潜江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7月29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