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T013号提案的答复
陆孝和、王秋帏、万婷委员:
你们提出的《T013关于进一步提升潜江第三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研究,积极联系会办单位(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接相关工作,作为主办单位,现就工作开展情况回复如下。
一、精心组织,严格程序,不断提升提案办理满意度
(一)明确责任,完善机制。陆孝和委员领衔提出的《T013关于进一步提升潜江第三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的建议》提案与发改委“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职能职责紧密结合。我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拟定了《关于市政协重点提案办理方案》,迅速分解任务,明确办理要求,做到“定分管领导、定承办科室、定完成时间、定任务分工、定责任落实”。成立以服务业发展科为主,相关科室协助配合的办理专班,严格按照办理时间节点和时限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办理”。
(二)统筹推进,注重实效。针对服务业发展工作涉及面广、行业主管部门较多的特征,市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将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从交办、催办、答复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加以明确,使办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提案中提到的“发展较慢、规划设计水平和层次偏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我委会同市金融办、市教育局、市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方案,将提案办理工作与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相结合,选派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负责具体办理,确保提案办理措施有效。委办公室建立提案办理工作台账,掌握办理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办理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办理效率。
(三)强化沟通,主动作为。我委注重加强与提案人的沟通联系,切实做到“办前有征询、办中有沟通、办后有反馈”,承办科室在办理前,通过登门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主动向提案人陆孝和、王秋帏和万婷等3名委员沟通联系,进一步了解案由,就提案办理初步想法进行交流;办理中,加强对提案内容的分析研究,自觉接受政协委员的监督,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提案人反馈;办结后,严格把好“政策关、内容关、质量关、程序关、格式关、文字关”,确保行文规范、按时回复,提高办理工作的理解度和满意度。
二、统筹推进,狠抓落实,全面推进服务业各项工作
(一)总量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06.64亿元,增速为2.6%,占GDP比重为45.9%,高于工业3.1个百分点;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44.91亿元,增速为8.2%,高于全省平均值1.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9.2%,较2022年提升2.5个百分点;高于工业8.9个百分点。2024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99.35亿元,增速为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平均增速6.2%,天门增速6.5%、仙桃增速4.2%),占GDP比重47.5%,高于工业2.2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服务业税收完成17.17亿元,新增服务业经营市场主体21969户,占全社会新增经营主体的70%,全市服务业经营市场主体累计达95296户。2021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在库84家,2022年104家,2023年共计在库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43家(仙桃95家,天门101家)。
(二)强化规划引领,发展短板不断完善。目前,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实施到中叶,各项指标稳步推进。根据进展情况,印发了《潜江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根据市政府安排,印发了《潜江市城市商业网点规(2020-2035年)》,规划构建“1-2-11”的“市级-分区级-镇级”三级城镇商业中心体系、“22-14”的社区商业中心体系,完成商业网点规划修编,引导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根据近年来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情况,结合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印发了《潜江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提质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三)加强政策落实,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根据《潜江市贯彻落实中央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工作清单》(潜政办发〔2021〕14号)、《潜江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通知》(潜发改字〔2022〕24号)、《潜江市鼓励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潜政发〔2020〕19号)文件精神,分别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入库,A级物流评定,国家、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省级“五个一百工程”进行奖补。截至目前,我市规上服务业总数达到143家,奖补资金共计610.2万元;全市成功获评A级物流企业24家,其中4A级2家,3A级22家,奖补资金共计790万元;成功申报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10个,共计奖补资金328万元;2023年市商务局对4个改造升级项目共计给予280万元资金支持;成功申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2个,共计奖补资金150万元;成功申报省级重点企业1家,奖励资金50万元;成功争创省级重点品牌1个,奖励资金10万元;成功申报中央预算项目4个,共计奖补资金5138万元。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潜江市鼓励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潜政发〔2020〕19号)在服务业企业水电气使用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和支持。营商办细化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47条”及操作流程图等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惠企政策红利,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媒体从业人员中选聘28名市级营商环境观察员,对全市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常态化社会监督,及时掌握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难点、堵点问题,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诚信政府建设专项行动,聚焦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企业不作为、拖欠企业账款等重点领域,全面摸排整改,共排查交办问题23个,已全部整改完成。2023年,实行招商引资项目报建“零收费”,已免收182个招商引资项目勘测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工程竣工验收档案整装等14项中介服务费1929万元。
(四)主动作为抓谋划,对上争取有成效。着力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能级,成功申报湖北博通智慧家电器有限公司江汉平原废旧家用电器回收体系建设项目打造国家级废旧家电回收体系示范模式,并申请2021年中央预算资金2069万元;成功申报4名省级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为我市人才招引和服务起到了推动作用;成功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和现金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3个;成功申报云尚智城服装产业服务平台项目为2023年中央预算项目,获批中央预算资金1650万;成功争取龙虾文化产业园、曹禺文化产业园、潜江华翼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全国小龙虾交易中心集聚区等4个省级示范园区;成功争取省级重点项目10个。
(五)全力以赴抓招引,助力发展添后劲。制定潜江籍在京商会的工作机制并成立工作专班,组织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赴北京拜访商会,完善联络机制、搭建招引平台。邀请商会会员回潜考察交流、对接项目。目前,经多次洽谈沟通,全力引进希尔顿欢朋酒店、万达广场、凯盛奇慢生活广场等补短板项目,投产后对我市服务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三、立足实际,注重实效,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发展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难点,底子薄、基础差、资源优势不明显。但是,近年来随着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和提高,特色产业特别是小龙虾产业壮大,市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服务业税收贡献、结构占比、就业带动逐年呈现出提升趋势,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阶段,发改委将深入贯彻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培植三产业新的增长极,补齐短板,着力推动大型商超、高端酒店、商业综合体等生活性服务业配套的招引。我委将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恢复和提振消费。在激发消费活力、挖掘消费潜能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业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信息化为方向,重点做好园区的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消费升级行动。2024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7%,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9%,吸纳就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
二是持续做好企业进规入统。持续做好服务业运行指标监测,坚持开展 “个转企、小进规”工作。坚定落实“三库”制度,对确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好政策宣讲和转企入规申报,做到应入尽入,应统尽统。力争“确保明年规上服务业企业新增入库23家。
三是积极补齐政策提发展。2020年制定的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时效已过,为推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目前服务业现状,会同其他市直部门从新制定《潜江市鼓励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修订服务业企业新进规和小进规的入库奖励标准。促进服务业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双提升”,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切实助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
四是持续做好向上争取。做好“五个一百”、“两业融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上衔接汇报,积极引导全市服务业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行动,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重大项目引进、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相结合,着力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提升企业发展实力和质量,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提案办理,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并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也解决了一批重难点问题,为推动服务业发展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政协委员继续关注全市服务业发展,为三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出主意、提建议,从自身熟悉的领域着手,通过提案为推动服务业工作建言献策。同时,加大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力度,邀请政协委员走进一线,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一步,发改委提案办理工作,将以提高质量、增强实效为目标,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办理方式,完善办理制度,力求让每一件提案“落地有声”,使提案建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措施和成效,努力做到让委员们满意,群众满意,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增添动力。
2024年7月16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