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意见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0-87590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16年08月29日 00:00:00 文  号:潜政办发〔2016〕51号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6年08月29日 00:00:00 名  称: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的意见

各区、镇、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旅发2015244号)和《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687号)精神,为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融中医药健康服务于旅游当中,不但满足了人们绿色生态、健康快乐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还有利于宣传中医药健康知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增强中医药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我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意义重大。我市拥有道地药材潜半夏和江汉鳖甲,还有海棠、郁金香、荷花、向日葵、菊花、格桑花、兰花、虞美人、月季、何首乌、麦冬、金银花、鱼腥草、苜蓿、甘草、牵牛花、美人蕉、回头青、香附子、荻、栾树、法桐、樱花、紫薇、罗汉松、桂花、玉兰、无患子、青枫、红枫、银杏、厚朴、杜仲、枇杷、桑树、楝树、香椿、荷藕鳜鱼、青虾、菱角、芦苇、芡实等中药材,广泛分布于章华台遗址风景区、滕头园林、曹禺公园、森林公园、水杉公园、兴隆河生态旅游区、返湾湖、借粮湖、大小苏湖等地,具备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良好基础条件。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迎来差异化快速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推进旅游与中医药融合发展,开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新模式,构建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促进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快速发展,推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为我市实现文化旅游强市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逐步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配套设施,提高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水平。二是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的开发、经营、运作和管理,使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转化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本,并吸引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投入到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活动中,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扶持。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投资环境,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供给,增强中医药健康旅游投资服务功能,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四是打造品牌。结合我市中医药资源特色,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加大中医药健康旅游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扩大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五规范发展。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提升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水平。

(三)基本思路立足将章华台遗址风景区、万亩滕头园林、千亩森林公园和水杉公园建设成为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药用植物园,既可观光旅游,又能识药辨药,还能开展药浴、中医理疗保健养身养老和太极、武术等活动;将兴隆河生态旅游区打造成为适宜水疗、骑行、野营等户外活动,开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的理想之地;将返湾湖、借粮湖、大小苏湖建设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湿地公园,开展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建设万亩“潜半夏”野生资源保护区,推广发展5万亩“潜半夏”林(银杏)下生态种植基地,为中医药健康旅游提供更大空间,创造更多可能;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的中药企业,建设集中医医疗、保健、养生、养老等服务项目于一体的中医诊疗场所,形成中医药工业旅游景点和中医药特色服务机构。

(四)目标任务。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达到旅游总人数的10%,中医药健康旅游收入达2亿元,中医处方用药年服务量达5万人次,传统中医理疗项目服务量达60万人次,中医保健、养生、养老服务量达120万人次。同时,中医保健食品和中药文化创意产品得到大力开发,市场不断拓展。

三、明确工作重点

(一)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发挥中医药优势,使旅游资源与中医药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中医药美容保健旅游、中医药会展节庆旅游、中医药购物旅游、传统医疗体育旅游及中医药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鼓励旅行社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及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

(二)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各级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养生保健产品与中医药膳产品及中医诊疗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以中医诊疗、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形成集健康体检、中医高端医疗和中医养生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三)壮大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医诊疗与中医药膳及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博物馆等,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企业(基地)。促进住宿与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的结合,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度假酒店。加快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商品,积极做好中医药药品与药膳及保健品、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

(四)开拓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宣传推广,市文体旅新局发挥市场推广优势,将反映我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的产品纳入市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积极拓展市内外旅游市场。在我市举办的文化活动中增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项目展示,增强宣传效果,扩大影响力。加大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市场培育力度,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夯实中医药健康旅游的群众基础。

(五)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探索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旅游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创新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提高中医药健康旅游吸引力。积极推动旅游机构与中医药机构的全面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开展紧密协作,共同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

(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公共服务。加快中医药健康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信息化发展,建立包括档案信息、医疗保险、旅游保险、多语种咨询解答、预约管理等功能在内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把所有资源单位、旅行社纳入统一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后续跟踪服务,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满足游客需求。

(七)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中医药相关动植物的保护,加强对民间中医诊疗方法、特色诊疗手段的传承与发展,加大对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人文景观的保护力度。积极探索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途径,推进中医药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文体旅新局与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旅游与中医药的融合发展。成立潜江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成员单位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协调互动,通力合作,形成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整体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撑。一是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多渠道资金投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三是鼓励并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

(三)规范行业管理。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规范管理,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的监督机制,规范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引导市场公平竞争。

 

附件:潜江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潜江市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组  长:王玉梅   副市长

副组长:龚  华   市政府政务督查室主任

成  员:王春平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熊先忠   市农办主任

        关国勤   市发改委主任

             市经信委主任

        沈子仲   住建委副主任

        严小林   市财政局局长

          帆   文体旅新局副局长

        毛道元   卫计委副主任

        刘尚超   食药监局副局长

        刘再利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苏新平   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刘仁才   市农业局局长

        陈绪忠   市林业局局长

        田志力   市水务局局长

        赵仕安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娄婷婷   市招商局局长

        章顺诰   周矶管理区党委副书记

        姜书银   后湖管理区副主任

             龙湾镇副镇长

             渔洋镇副镇长

        李瀚林   积玉口镇党委副书记

        张小艳   高石碑镇党委副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体旅新局,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2016826

 

 

 

 

 

 

 

 

 

 

 

相关解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