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计委关于潜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0-87438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06年09月14日 00:00:00 文  号:无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06年09月14日 00:00:00 名  称: 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计委关于潜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潜政发〔2005〕4号

各管理区,镇人民政府、办事处,高场原种场,市政府各部门:
    市计委关于《潜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第9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二○○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潜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计委  二○○五年一月)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与发展,是省委、省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潜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潜江实际,提出潜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的总体原则及逐步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潜江将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为工作目标,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的方式,促进全市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快潜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和高速发展,最终达到与圈内各城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发展原则
    潜江融入武汉城市圈,必须依托武汉,主动承接武汉的辐射,但同时也必须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圈内的优化组合。
二是坚持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政府的作用只是宏观指导,牵线搭桥,服务协调,企业才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各类中介组织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企业在合作中发展壮大,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三是坚持以产业对接、构建产业链为主线的原则。要以我市的五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主动加强与武汉产业的对接,延伸产业发展的链条,强化产业集聚,壮大我市的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要加强对武汉市外迁企业的招引力度,承接武汉市的一部分外迁企业。鼓励我市企业为武汉市企业及重大建设项目配套,形成梯级开发、互惠互利,重点是配套建设原辅材料基地及初级产品的加工制造。鼓励企业积极在武汉设立窗口,发展“前店后厂”、“前研后产”模式,主动承接武汉的辐射,推动企业加快发展。
四是坚持以项目合作为重点的原则。在实施融入过程中,项目合作是关键,要在项目的策划和延伸上,加强合作与协调。
五是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圈内的经济与技术合作,都要科学决策,依法办事,要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联动发展为目标,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分享机制。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融入过程中,对掠夺式开发利用有限资源、破坏性建设、高污染难治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先进项目争夺资源等类型的项目要坚决予以控制。
三、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角色定位
    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北省2020年城市规划体系,确定潜江市是大城市,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要定位于大城市规划和建设。经省政府批准的新一轮修编的《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角色定位是特有的以盐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不可替代的工业生产协作区、重要的工业产品消费区、连接湖北东西部的桥梁城市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一)以盐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潜江地下资源丰富,蕴藏石油6400万吨,天燃气5600亿立方米,岩盐储量3400亿吨,另有经国家批准开采的卤水101.8亿立方米,有着广泛的开采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通过近些年的开发,潜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重化工基地,建有现代化的盐硝、氯碱和石油催化裂解等30多家化工企业,生产成品油、液化气、钠盐、芒硝等化工产品;此外原铝产量已达10万吨。这些为城市圈内工业的发展可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二)工业生产协作区域。潜江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和机械加工为主体,一些企业在国内乃至国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如潜江制药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眼科用药基地,永安药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牛磺酸出口基地,江汉油田盐化工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漂粉精出口基地;此外,江钻、江汉油田总机厂、东方机械等机械加工企业均为现代化的加工企业。一方面,潜江的产业将填补城市圈产业上的部分空白,并可与其他城市形成协作与互补;另一方面,武汉产业基地向西扩张,近期,潜江可以充当其产业基地去建设与发展。
(三)工业产品消费区域。通过加快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且随着城市圈内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产品更加适销对路,质量进一步提高,圈内产品在潜江将有很好的消费市场。并且,随着潜江市场的建设,潜江还可以拉动周边市县邻界的消费。
(四)东西联结服务区域。按《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未来一定时期内,宜昌将建成为特大城市,在武汉与宜昌之间,潜江正好位于连接两市宜黄高速公路的中心位置上,潜江的双向接受辐射和再辐射更直接;于武汉,潜江将成为其向西扩张的第二区域;于宜昌、荆州,潜江将成为其向东扩张的首选。潜江,将在提升服务功能中得到更快发展。
(五)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潜江市作为国家重要粮、棉、油主产区之一,近几年通过实施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战略,已形成优质稻、棉、油料、蔬菜、花生、畜禽、水产、瓜果等8大基地,可为圈内外提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化基地37个,面积80万亩,占种养总面积的40%;网络带动农户4万户,占总户数的33%。
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以国家加强县际公路建设和省平原湖区路网建设试点县市为契机,提高乡村公路等级,改善发展硬环境,加强与城市圈内城市的联通。
(一)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加速我市公路、桥梁、港航、站场建设及相互间的联结,形成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综合运输网络,并以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与武汉加快对接。规划再用3-5年时间,投资5.3亿元,全力加速交通网络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交通现代化,全方位改善我市与城市圈内各城市的联接情况,促进人流、物流及资金的流通。重点搞好“两通道、两桥、两路、两港口、两中心、一铁路”等11个重点项目的建设。
1、两通道:一是按二级公路标准,修建广泽公路延长线,在仙桃市郑场镇境内与随岳高速公路北段相接,里程13公里;二是修建运拖公路延长线,在仙桃市陈场镇与随岳高速公路南段相接,里程11公里,估算总投资6000万元。两通道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潜江对外交通主通道不畅的问题,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创造更好的交通条件。
2、两桥:一是东荆河大桥,在原有318国道东荆河大桥的下游新建1座长1300米、宽15米的特大桥,估算投资4000万元。二是汉南河大桥,在现有汉南河桥的下游新建一座长140米,宽12米的大桥,估算投资700万元。
3、两路:一是周东线318国道至广泽大道一级公路改造工程,该项目南起318国道,北至广泽大道五七转盘,全长5公里,估算投资1800万元;二是318国道绕城复线,全长17公里,估算投资5000万元。
4、两港口:对汉江泽口、红旗两港的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估算总投资5000万元。
5、两中心:一是在园林城区新建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二是在广华城区新建一个二级中心客运站,估算总投资2亿元。
6、一铁路:争取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建设项目经过或靠近潜江,并积极做好潜江境内干线和支线的配套建设,全长70公里。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信息通道的建设,保持电信移动等数字交换设施和网络的发展与国内城市的同步性与先进性,创造条件加快我市广电宽带网的建设及圈内各城市政务网等信息网络和部门网站的对接与联通,为城市圈的互联互通打好基础。
(三)加快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域内设置天然气大型门站,为武汉、岳阳服务。加快总口500千伏变电站及我市配套变电站的建设工作,提高我市供电网络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展开,建好“兴隆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并抓住机遇,建设好配套补偿工程,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东西城区的联接,建设具有潜江特色的水乡园林城市,提高城市功能,以城市化促进城市圈的建设。
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上,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主动对接并融入武汉市的产业链,实现竞争中有承接,承接中有融合,融合中实现结构升级。
要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打造潜江的品牌产业:
(一)化工医药产业。以泽口开发区为依托,争取江汉油田支持,以潜江制药、潜龙药业、永安药业、金澳科技、华润化肥、仙桥化学、油田盐化厂等企业为龙头,围绕油、气、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引进武汉的资金与技术,搞好以下重点项目的论证和建设:以油田为依托的80万吨乙烯配套60万吨盐的项目;潜江制药年产5000万片奈哌地尔片剂、年产8000万片复方妥布霉素、眼用凝胶等项目建设;潜龙药业加大抗生素药的生产扩规,推出米诺环素、新鱼新革素讷、盐酸及洛韦胶囊等10个新药品种上市;永安药业年产10000吨牛磺酸扩规项目建设,使生产量达到15000吨,出口创汇过1200万美元;金澳科技重点实施投资11亿元的150万吨常减压、60万吨的催化项目建设;仙桥化学投资4.5亿元的8万吨糊树脂项目;远达化工年产2万吨的钛白粉项目。
(二)铝产品开发产业。以张金工业园为依托,以华盛公司为龙头,实施铝产品系列开发。华盛公司在完成电厂“5改6”,4万吨电解铝扩规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金技术,重点搞好4万吨阳极碳素、200万只铝制轮毂和5万吨铝板带箔等项目。
(三)纺织服装产业。以晶鹏纺织、金松纱业、源鑫纺织、江汉棉纺厂等企业为龙头,扩大生产规模,使纺织行业年生产规模2006年达到50万锭,并形成产业链。重点项目有:晶鹏纺织投资3.5亿元的纺织工业园项目;源鑫纺织投资1.1亿元的2200头气流纺项目;亚利服饰投资4800万元的年产1000万米坯布项目;友德利纺织投资3800万元的年产200万条毛巾毯项目。
(四)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以江钻股份、油田机械厂为依托,加快发展石油机械制造工业,以江汉环保公司为依托,加快发展除尘设备环保工业;以嘉通摩托制造公司为依托,加快发展摩托车制造工业;以东方汽车零部件和华盛公司为依托,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业。
(五)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华山水产、莱克水产等企业为龙头,在淡水鱼加工开发上实施突破,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全国农业产业化企业、全省重点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主要项目有:莱克水产投资8000万元的年产10000吨水产品深加工项目;华山水产投资3000万元的年产5000吨水产品深加工项目;巨源油业投资7862万元的年加工12.5万吨“双低”油菜籽、提炼色拉油及附产品项目。加快作为武汉农产品后方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的绿色商品基地。按照国际食品卫生与质量标准,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监测和产后检测检疫,重点办好蔬菜瓜果、水产、畜禽产品的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推动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
(六)旅游产业。要凸显特色,充分挖掘我市旅游资源,加大兴隆工程生态风景旅游区、田关地区生态及荆楚民俗文化风景区、曹禺公园和博物馆等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利用力度,把潜江建成武汉后花园和武汉人双休日休闲区。
六、市场及环境保护建设规划
一是要积极消除政策障碍。开放潜江门户,主动降低门槛,搞好服务与流通,吸引有实力、有品牌的金融、商业、仓储业、运输、咨询服务业等各类企业进入潜江,使潜江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市场与武汉对接,成为武汉市场的延伸。
二是要加强与武汉要素市场的对接。重点加强与武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协作,推进和鼓励科研成果在潜江的转化与落户,依托武汉办好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实施职业培训、就业培训等。通过城乡互动、工农结合,以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农村农业资源的转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关停并转能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加强质量体系、环保体系、安全体系论证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突出产业特色,开发利用比较优势。
四是要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广泛开展各地人才、技术、市场、资金、项目等信息交流,加紧实施“潜江市区域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推动新型工业化。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潜江市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地方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融入,扎实推进。
(二)加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协调,搞好重大项目衔接跟踪,在发展中进一步明确我市特色、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具体工作由市计委承担。
(三)坚持六大发展原则,按省的统一要求,统一政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其他城市的联系沟通,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繁荣与发展。

相关解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