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石碑镇


    高石碑镇位于潜江市西北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交汇处,东依汉江,西枕234国道,南连江汉油田,北与荆门市接壤,是潜江、天门、荆门三市接壤的“口子镇”,属省级重点中心镇、生态镇、卫生镇、森林城镇、“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小镇、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拥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潜江兴隆水利风景区。全镇版图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4.3万,下辖27个村居,19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1万亩,林地3.9万亩。

    高石碑镇是生态名镇。拥有长达23公里的水杉画廊,是植物活化石--水杉的第二故乡。空气质量指标常年优良,享有江汉平原“天然氧吧”的美誉。境内兴隆河直通汉江,为全市优质水源地,水质常年优于国家二类标准,一江清水润全城。

    高石碑镇是人文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淳朴的民风代代相传,“潜江八景”之一的“蚌湖秋月”就坐落在境内,还拥有帅家台遗址、明清码头古镇遗址、祖师殿遗址、江汉第一口油井等人文景观,也是潜江第一位状元毕渐的故乡。

    高石碑镇是旅游新镇。坐拥兴隆水利枢纽、江汉运河两大国家工程,汉江兴隆河生态绿道贯穿全境,成功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配套有600亩的骑客公园、800亩的烂漫桃林、2300亩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三园生态农场)、兴隆古街及3个运动休闲驿站,成功协办了一系列国内外大型节会赛事活动,成为了市民假日旅游热门打卡地。

    高石碑镇是特色强镇。立足特色农业和劳动密集性产业,打造了农有果蔬、虾稻、半夏、澳洲龙虾,工有服装、木材、大米加工等多元化特色产业。建成了3个千亩以上生态果蔬产业园、1个千亩半夏基地、1个千亩澳洲龙虾基地,拥有5家规上企业,打造了虾农果蔬、楚禾之春、窑岭半夏等特色品牌。


领导分工

    杜华安(党委书记):主持镇党委全面工作,侧重党的建设、招商引资工作。
    张小艳(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镇政府全面工作,侧重农业农村、项目建设等工作。

廖果华(人大常委会主任):负责人大工作。分管劳动和社会保障、城建、教育等工作。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

分管人大办、城建办,建管所、教育学区、人社服务中心。

对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

郑  维(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牵头党群工作。分管组织、人事、编制、老干、国土、规划、生态环境等工作。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

分管组织办,国土所。

对接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委党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张鹏辉(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牵头安全生产、维护稳定工作。分管机关、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改革、政法、信访、退役军人事务、财经、资产管理、医保、烟草等工作。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

分管党政办、后勤服务中心、资产管理办、财务室、政法办、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财管所、经管站、医保服务中心,高石碑农商行、农行、邮储银行,镇水厂。

对接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医保局、市公积金中心、市税务局、市烟草局。

杨小红(党委委员、副镇长、工会主席、妇联主席):负责政协工作。分管宣传、统战、民宗、工商联、关协、卫生健康、档案、工会、妇联、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等工作。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

分管政协办、宣传办、统战办、工会、妇联,卫生院、文化站、广电网络公司。

对接市政协机关、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档案馆、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文旅局、市融媒体中心、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

龙  龙(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分管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移民、武装等工作。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

联系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漳湖垸农场等机构。

分管经发办,水利站、农技站、农机站、水产站、畜牧站、林管站、供销社、堤防段。

对接市水利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供销社、市农业发展中心、市气象局、市人武部。

王  凯(党委委员、副镇长、团委书记):分管工业、招商引资、发改、商贸、统计、交通、电力、安全生产、科技科协、市场监管、共青团、支油支农等工作。

分管工办、安监办、统计办,电管所、市场监管所、移动、联通、电信。

对接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统计局、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市招商服务中心、团市委。


    李思为(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工作。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    

    分管纪检办。

    对接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

董正刚(人大专职副主任):协助负责人大工作。分管民政、残联等工作,协助分管政法、信访、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书记交办的其他工作。

分管社会事务办、民政办,社区、福利院。

对接市民政局、市残联。

    办公电话:6791261(党政办)   6791262(值班室)

    传    真:6791158

    政府网站:www.qjgsb.gov.cn

    电子信箱:gsb@qjsmw.gov.cn


全镇重点水利工程简介

   “平原第一坝”——兴隆水利枢纽工程

    (一)工程简介

兴隆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下游湖北省潜江、天门市境内,上距丹江口枢纽378.3公里,下距河口273.7公里,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之一,同时也是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工程,开发任务以灌溉和航运为主,兼顾发电。

兴隆水利枢纽由泄水闸、船闸、电站厂房、鱼道、两岸滩地过流段及其上部的连接交通桥等建筑物组成。枢纽正常蓄水位36.20米,相应库容2.73亿立方米,设计及校核洪水位41.75米,总库容4.85亿立方米;规划灌溉面积327.6万亩;船闸航道等级为三级,过船吨位1000吨。电站安装四台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0兆瓦,年均发电量2.25亿千瓦时。

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永久占地约6042亩,淹没和占压滩地约18300亩,建设期临时占地约9332亩,征地拆迁306户1240人,拆迁房屋4.1万平方米。工程静态总投资31.97亿元,总投资概算为34.699亿元。

2009年2月26日,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2014年9月26日,工程转入建设期试运行,目前已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工程效益

1.灌溉效益。兴隆水利枢纽库区有天门罗汉寺灌区、兴隆灌区、沙洋引江灌区等大型灌区,现有灌溉面积近300万亩。自2013年4月1日枢纽下闸蓄水以来,上游水位长年保持在36.2米左右,兴隆灌区水位保障率达到100%,控制范围内灌溉水源保证率达到设计要求。截至2022年12月底,兴隆枢纽为潜江、天门灌区供水保障率达100%;2022年天门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1.08万亩,粮食总产81.48万吨。2022年天门市获得“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2022年潜江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粮食总产量约12亿斤。潜江市是“虾稻共作”高效种养模式的发源地,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660亿元。潜江入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为两地增产保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2.航运效益。兴隆水利枢纽蓄水后,渠化汉江航道76公里,将原Ⅳ级航道(500T级)提高至Ⅲ级(1000T级),大大提高了库区航运速度和运载能力,极大促进汉江航运的发展。2013年4月10日船闸正式通航,截至2022年12月31日,船闸年累计过船7191艘,载货量4180859吨。总累计过船81385艘,总累计载货量40124751吨,为湖北“水运强省”注入了新动力。

3.发电效益。兴隆水利枢纽电站安装4台套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10兆瓦,总装机容量40兆瓦,设计多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646h,多年平均发电量2.25亿度。2013年10月28日电站首台机组发电,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兴隆电站年累计发电2.64亿度,完成年度发电目标2.25亿度的117 %,累计总发电20.70亿度,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和支撑。

4.生态效益。兴隆水利枢纽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加快建设美丽湖北,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兴隆水利枢纽管理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春季开展了“3.12”植树活动,种植意杨120株,扩大了绿化面积。认真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举办第七次汉江增殖放流活动,投放珍稀及经济类鱼苗41万尾,改善了汉江生物种群结构,助力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兴隆库区良好的生态吸引了中华秋沙鸭、黑鹳等多种珍稀鸟类来繁衍生息。

(三)展望未来

雄峙于汉江之上的兴隆水利枢纽,作为汉江流域梯级开发的最下一级,充分发挥着在汉江流域的支点和纽带作用,在助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实现南水北调工程“东西互济、南北双赢”作出独特历史贡献,促进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亿万斯年,汉水汤汤。趋利避害,导漾东流。兴隆水利枢纽,润泽万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