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燕勤 发表日期:2013-01-29 来源:北京市老干部局网站
我从小就喜欢戏剧,听过许多名家名段,看过不少被视为经典的戏剧演出。有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市剧协在欧美同学会特约程派传人赵荣琛老师传授程派艺术讲座时,我在现场首次见到了戏剧大师曹禺先生。那时,他70开外,虽无鹤发,但有童颜。在他所经历的那个既有阳光也有风雨的年代,有许多令人心动的故事,最让我难忘的是画家王长海讲述的请曹禺题字的亲身经历。
北京人艺建院35周年之际,我的朋友画家王长海画了一幅了小画聊表祝贺之意。画完后,苦思冥想也没有找到一个好题目。他灵机一动,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大名鼎鼎的人艺院长曹禺,如能得到他的指点或亲笔题字那该有多好。于是,长海买了一束鲜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北京医院看望住院的曹禺。他想,一来表示晚辈探望之情,二来顺便提出自己的意愿,也未尝不妥。说来也巧,这天曹禺先生精神状态特别好。长海问侯了他的病情,并祝愿他早日康复。之后,他又怯怯地说:“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讲不当讲?”曾禺先生说:“不妨说来听听!”于是,长海展开了那幅画作,对曹禺说:“我眼高手低,画了一幅不成器的小画,想请您老赐教 。”目光敏锐的曹禺看罢,微微一笑,已解其意,欣然命笔写下了四个小字“春到人艺”。字迹端庄秀美,与小画意境相映成趣,霎时为小画增光添彩。曹禺先生接着说道:“你说眼高手低,我说眼高手低好!”一语惊四座,画家长海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大惑不解。曹禺先生解释说:“你想呀、眼高才能追求高境界,眼高才能看出不足之处,千锤百练也就变成眼高手不低了嘛!”
事过多年,画家长海还不无感叹地说道,曾禺先生博大精深的学识不但表现在戏剧上,对词语的应用上也是炉火纯青。随手拈来一字填在词语中,便能赋予新意,演绎出不同凡响的哲理。从此他牢记戏剧大师风趣幽默的教诲,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功不负有心人,画艺更上一层楼。为迎亚运他画《梅花图》100幅,争奇斗俏,千姿百态,各有特色,深受画界好评,便是例证。
可惜,画家长海不幸英年早逝,在他患病期间,我和老舍基金会同志前去探望,他又把那幅小画拿给我看,说起当年的往事,仍然兴奋不已,引以为荣。
翻修后的首都剧场内新建了一个曹禺记念馆,每次走进剧场,我都会拜谒这个令人驻足流连的地方。从《雷雨》到《王昭君》,一座座中国话剧的高峰历历在目。制作者们将曹禺先生的客厅原封不动搬到馆内,陈桌旧椅老板凳,简朴至极。这里一边是流芳百世的作品,一边是朴素无比的“家”彼此挥映,相互注解,像是向参观者诉说着曹禺的一生。我不禁想到,曹禺虽然故去,但是“竹死节不变,花落有余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