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标准】夏季将至,小心食源性疾病

夏季,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野花、野菜、野果、野生菌进入了生长旺盛期。同时,各类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加快,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它有哪些症状?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就是俗称的“病从口入”。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有很多,包括微生物、有毒动植物和一些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最常见的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等。

不同致病因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多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可伴随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一般预后良好。

有的也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单增李斯特菌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孕妇的死胎、流产、新生儿感染等,病死率高,绝不可掉以轻心。

那么该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点”是关键:

1、保持加工环境、用具清洁

2、储存、加工食品时用具应生熟分开

3、食品烹调时烧熟煮透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5℃以下或60℃以上)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同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每餐尽量不要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要冷藏(冻)保存,再次食用前需要彻底加热

9、夏季不要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若不幸“吃出”了病,要及时就医。

如果怀疑自己食物中毒,停止食用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并妥善保存残留食物,第一时间去就近的医院就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