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本期《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百姓课堂》,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石人炳为我们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人口中60岁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当前,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重要的人口变动趋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而且老龄化速度加快。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及上人口占比达到7%,就进入老年社会,我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年社会。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2021年60岁及以上人口数有2.67亿,同期,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8.90%,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生育水平。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育水平不断降低,年出生人口数据不断减少。1963年我国出生人口高达2900多万人口,从60年中后期到70年初,年出生人口都在2500以上,但本世纪的前15年,年出生人口多在1600-1700万人之间。最近几年,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很快,2021年出生人口不到1100万人。生育数量减少使得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第二,预期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1990年,我国预期寿命68.55岁,2020年提高到77.93岁,30年时间提高了9.38岁。寿命延长会增加老年人口规模。
第三,人口迁移流动。我国的人口国际迁移率不高,人口迁移对全国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但人口的国内流动增长快,人口流动对地区性的人口老龄化影响大。
什么时候我国老年人口会达到峰值?
从今年开始,我国上个世纪60-70年代出生高峰时期出生人口开始进入老年阶段,老龄化发展会加快。预计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3亿,比例达到22%。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34.62%,之后还会缓慢提高到37%以上。但联合国的预测中对我国的生育水平设定较为乐观,因此,未来我国的实际老龄化程度可能比上述预测值更高。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我们比较一个国家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过度到“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14%以上)所用时间,美国用了60年,欧洲许多国家用了数十年甚至超过100年(如法国115年),我国预计只需要26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正是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生育水平快速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快速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2、老龄化地区差异较大。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老龄化程度的地区差异也很大。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辽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7%,早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但最低的西藏只有5.67%,还没有进入老年型社会。“七普”湖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4.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3、老年人口规模大。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高,但老年人口规模大。202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2.67亿人。
4、城乡老龄化程度倒置。上期以来,我国城市妇女生育水平低于农村,城市预期寿命高于农村,按理城市老龄化水平应该高于农村。但由于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反而高于城市,出现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2020年,我国城市和农村老龄化水平分别是15.54%和23.81%,相差8.27个百分点。这种差别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5、老年人口高龄化。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11.82%上升高2020年的13.56%。高龄化的结果是老年人口失能数量增加,2010年失能老人524万人,2020年增加到619万人。
6、老年人口空巢化。由于平均生育子女数量减少,人口流动增加,以及观念改变,我国空巢老人比例增加。根据“七普”数据,我国空巢老人占到全部老人的50%左右。
在本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很难逆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过人口老龄化将从“深度”向“重度”转变。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各种挑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百姓课堂》由湖北省卫生健康委、湖北之声、湖北省老年学学会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