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感染了鼠疫后发病急剧,主要症状表现为寒战、高热不退、头痛剧烈、淋巴结肿痛、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甚至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咳血痰等症状,病人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由于呼吸困难、缺氧导致病人口唇、颜面及四肢皮肤出现紫绀,死亡的患者甚至全身紫绀,皮肤呈黑色,故被称为“黑死病”。潜伏期一般为1~6天,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流行病学
01
传染源
02
传播途径
①经跳蚤叮咬传播
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②经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食用未煮熟的鼠疫病死动物(如旱獭、兔、藏系绵羊等)可发生肠鼠疫。
③经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03
易感人群
临床症状
预防措施
主要做到“三不三要三护”
“三不”到人
1、不接触、剥食和携带鼠、野兔、狐狸、旱獭等动物;
2、不要在鼠类(包括旱獭)、野兔等动物洞穴周围进行休憩,更不要挖刨动物洞穴;
3、不要接触急死患者、疑似鼠疫患者、确诊鼠疫患者。
“三要”到人
1、要及时报告病死鼠、疑似鼠疫患者,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
2、要做到住所周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定期进行灭蚤处理;
3、对患者要做到就地治疗,确保患者可以得到迅速及时救治。
“三护”到人
1、在野外活动或作业时,要穿长裤、长袖上衣。强化疫情处理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2、对从事高危职业人员如放牧人员、灭鼠人员、野外作业人员和疫源地内居民要每天进行健康监护,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报告;
3、对出入疫点周围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看护,防止人员在没有有效防护下进入疫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