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将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维护河湖健康作为核心任务,从全域角度解决水问题,实现水林田湖系统治理。
“三水共治”。全面开展治污水、防涝水、保供水“三水共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对全市河湖进行综合治理,实施水系连通、水体治理、污染防治、湿地保护、生态绿化等五大工程,对全市685条河道进行疏浚清杂,打造以支流、渠道为交叉的自然流畅的河流绿色廊道,让群众畅享碧水蓝天。
“城乡同治”。统筹城市与乡村,坚持点面结合,全方位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修复、自然小区保护、小龙虾“生态养殖”及水文化与水景观提升等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园林城区构建起“三湖四河七渠”的园林城区水网格局,通达江河湖脉络,使水体置换速度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在乡村建设中,坚持不懈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排污口整治等,严厉打击河渠过度养殖、滥捕滥捞、乱采乱挖、滥砍滥伐等破坏水、林、土资源的行为,以一河清水带动了“水美乡村”创建,王场光纤特色小镇、返湾湖马拉松小镇、熊口龙虾小镇及高石碑骑客小镇等多个特色小镇,展现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的美景。
“河湖合治”。开展了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等“四退三还”工程,使辖区内主要湖泊水面面积达到27677亩,其中返湖湾湿地核心保护区湖区蓄水容积由793.7万立方米提高到960.4万立方米。加快推进多水源进水和江河湖“三位一体”的水网体系,通过中小河流整治、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湖泊生态修复,形成了以马昌湖为中心的曹禺文化主题公园,以郑家湖为中心的楚文化主题公园,以返湾湖为中心的湿地公园等,河流、湖泊、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稳定,生态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精细化管水节水。水是潜江的金字招牌,也是战略性自然资源。当治水主要矛盾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时,我市坚持系统谋划,治水思路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再到生态水利的持续调整、不断更新。
加强“三条红线”管控,引领节水型社会建设。先后出台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方面一系列制度、规划、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全市量水而行,不断转变用水方式,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行企业节水,实施居民阶梯水价,推动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和农业高效节水项目建设等。最严格水资源管控推动全市“绿色元素”腾空出世,全市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重度污染企业,提高入园环保门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低耗水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绿色经济,打造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推动河湖长有名有实,河湖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凸显“绿色元素”。建立了市镇村组+热心环保人士的“4+1”河湖管理责任体、河湖保护大数据监管体系和“水污染防治联动平台、市镇两级通报平台、重点水域预警平台”三大平台实现监管无盲区、全覆盖。各级河湖长认真履行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采取“脚步量河”方式定期巡查,巡河、护河3.12万次,共同发力守护“一城碧水”。组织开展了“清四乱”、打击非法采砂等多个专项整治行动,集中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水环境问题,全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提升,引来了青头潜鸭、黑鹳等全球极危物种先后来潜定居。
多层面生态保护机制,保障人水和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统筹河湖岸线开发利用,科学划定保护红线,对全市重要水功能区和主要界河断面实行了水质动态监测。不断健全工程管护体制,依法治水,着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等,推动水利工程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切实履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及管理职责,汉江、东荆河及其重要支流沿线入河排污口基本完成整改,通过黑臭水体治理,还人民群众一片碧水蓝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