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及趋势研究
潜江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及趋势研究
一、 潜江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业增加值增速迅速加快,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2015年,物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潜江市物流业增加值24.51亿元,同比增长109.6%,比去年同期增速增加96.4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6%,比去年增加0.9个百分点。
(二)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加快。2015年,潜江市社会物流总额为27.29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较去年增加5.9个百分点。总体来说,近3年以来,潜江市社会物流总额持续增长。
一、 潜江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一) 区位优势明显
潜江位于中部六省市和江汉平原的中心位置,战略上具有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中心优势”,位于武汉城市圈、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襄荆城市圈的边缘地带和“两圈两带”交汇地带,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边缘优势显著,使潜江成为“两圈两带”天然的物流集疏运地理节点。潜江“引长江、据汉水、枕武汉、出荆川”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不仅受益“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政策,还可以享受“鄂西生态圈”的发展红利。
(二) 交通网络发达
潜江市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公路、铁路、水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城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沪蓉、潜石、潜枣高速与318、219、247等国省干线公路在境内交织成网;铁路运输发达,汉宜高铁和江汉平原货运铁路贯穿全境;水运条件优越,江汉运河将长江航道与汉江航道联通并在境内汇合,在形成的环江汉平原地区的810公里“千吨级黄金航道圈”中,潜江拥有3个港区和2个千吨级码头;潜江与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和拟建中的荆州机场平均距离仅100公里。近年来,潜江成功争取了货运铁路支线、潜枣高速、汉江大桥、泽口港区综合码头、高石碑连接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落户,进一步加快交通网络的发展。
(三) 专业市场繁荣
潜江市已逐步形成家具制造、高新技术和食品加工三大新兴产业,形成了油气开采、化工医药、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产业经济总量达到千亿元,已形成建材大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华中家具产业园、小龙虾交易中心等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物流需求巨大。
(四) 企业规模增大
截止2016年7月,潜江共有各类物流业企业189家,其中2015年开业的27家,占全部物流企业的14.3%,“四上”企业16家。截止2015年年末,全市的各类货运车辆6893辆,货物运输量2.35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56亿吨公里;载客汽车1158辆,公路客运量1987万人,公路客运周转量8.44亿人公里;水运货运量111万吨,货运周转量3.7亿吨公里。
二、 潜江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劣势
(一) 现代物流观念薄弱
市场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业的普遍标准。潜江目前物流企业不少还停留在物流业只是运输、仓储的老观念上,系统化观念、以满足顾客为上的观念,零库存观念、物流信息化观念以及绿色物流观念等现代物流观念还未被广泛应用。
(二) 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
潜江市多数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物资流通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业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仓储、运输和配送商,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几乎没有。潜江物流信息化程度只有30%,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一是车主、货主、企业之间沟通效率较低,物流流通速率不高;二是物流企业不能抱团发展;三是造成物流资源浪费,企业重复投入加大。
(三) 市场主体不强
潜江现有各类物流企业中以小微企业为主,占比高达91.4%,物流企业规模小,业务范围单一,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设施水平落后、物流站场规划差、功能单一、服务范围集中在运输领域,严重缺乏现代物流企业。
(四) 政策引导不明确
国家和湖北省已先后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年-2020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鄂政办[2012]74号),目前潜江还未出台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政府引导不明确,市场发展不科学。
(五) 缺乏统一规划
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已成为潜江市场环境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潜江家具产业起步很早,但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严重滞后,家具及原材料进出效率低、成本高。湖北省内物流发达地区均高度重视物流规划引导,因地制宜的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如武汉、襄阳、宜昌等。潜江尚未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的引导,物流企业发展呈现出“小、散、乱”的状态,物流运转效率较低。
(六) 财税环境不优
潜江物流企业由于受到财税金融环境的影响,难以发展壮大,一是物流项目补贴门槛高,小微企业无法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发展艰难;二是“营改增”增加物流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三是融资难,银行借贷门槛高、民间借贷风险大,企业发展陷入困境[1]。
(七) 对外交通道路通达率低
一是潜江交通联运体系尚未形成,运输体系单一、运输成本高,公路铁路水路联运不畅;二是部分道路路面状况较差,通行效率低。
(八) 现代物流人才缺乏
目前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主要以运输服务为主,缺乏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额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人才。
三、 潜江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一) 物流观念现代化
潜江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城市消费能力都为潜江发展现代物流业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必须以城市化理念谋划物流业发展,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企业的发展,更是支持和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支撑。更新物流现代化的观念,将现代物流业发展作为潜江跨越发展的助推器。
(二) 物流发展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在未来也势必引领物流行业朝着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引入云计算到物流管理之中。在运输环节中,企业可凭借云计算中的“行业云”省时省力的搜集车辆信息及货源信息,提前做好物流规划、路线设计等,大大的提高了物流配送的速度与效率,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空驶率。在供应链管理中,云计算中的“云存储”可以实现物资信息的实时对换及交易,通过降低运输成本的方式来优化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二是企业抱团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繁杂性和关联性决定了物流企业不可能单打独斗,而是要用大物流的观念通过信息共享、信息分享的方式来与链条上的其他伙伴协同合作,提高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度与亲密度,进而实现中小企业抱团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1+1>2的目的。
(三) 政府引导明确化
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一是建立现代物流业专项发展资金,用于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重大物流业项目引进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四是加大物流业企业招商力度;五是培育具有示范意义的本地物流企业,支持市内物流资源的优化重组。
(四) 政策环境优质化
将优化的政策环境作为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有力杠杆。一是是加大对物流企业的贷款和融资支持力度,以贴息方式引导银行给予贷款支持;二是推进物流企业营改增改革,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五) 道路联运一体化
借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建设各方向对外快速通道。向南,要推动天门张港至渔洋连通监利县的道路升级;向西,要加强与荆州的道路联通和升级改造,建设直达潜石高速的快速路;向东,要加快推进318国道一级公路建设,建立与仙桃市的快带通道,要东延广泽大道,直达随岳高速。在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公、铁、水之间的互联互通,甚至要考虑空中物流,提前规划小型物流机场,以便形成内畅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六) 人才培养专业化
以短期培训、在职培训实现物流从业人员知识的更新;由政府牵头支持物流企业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具有物流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撰稿人:董依兰
核稿人:关晓斌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