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潜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 人 民 政 府
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
潜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区、镇、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面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潜江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9〕28号)要求,结合潜江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趋利避害、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的原则,以建设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抓手,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质效,助力潜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潜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自动气象站乡镇全覆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彰显,城乡气象服务能力增强,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装备保障能力、人才队伍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有力。相关指标达到湖北省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目标值。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纳入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协调机构,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与责任名录库,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整合气象信息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员,构建基层防灾减灾队伍。保障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镇处)
2.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统筹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联合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探索开展气象巨灾保险工作。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推进气象科普融入社会科普场馆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市银保监组、各区镇处)
3.推进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加快推进潜江国家气象观测站迁建工作。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统筹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电力等重点行业、重大工程以及城乡气象观测网建设,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监测盲区、乡镇级行政区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全覆盖。推进小型无人机、便携式观测装备的应用,实现气象观测站网5G传输,提升气象观测智能化水平。推进气象观测站点标准化建设。开展气象设施社会化保障。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供电公司、各区镇处)
4.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大力发展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提升智能网格预报订正能力。推进重大气象灾害、重点区域、重要用户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提升基于大数据的预报服务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水利和湖泊、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大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发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深化城市渍涝、森林火险、重大农业病虫害防治、特色农业养殖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分区域精细化发布,建立预警发布绿色通道,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渠道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广播电视台、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农业发展中心、中国移动潜江分公司、中国联通潜江分公司、中国电信潜江分公司、各区镇处)
(二)加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5.强化粮食和农业生产气象服务。积极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做好主要粮油作物全生育期服务。开展面向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化、直通式农业生产全过程气象服务。紧贴农业生产需求,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优化气象为农服务队伍,培育新型社会化农业气象服务主体,提升农业气象灾害应对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发展中心、各区镇处)
6.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积极创建小龙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打造后湖“中国虾谷”智慧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开展潜江龙虾、潜江虾稻等特色农业气象观测,开展作物品质提升、病虫害防御等为农气象服务。开展潜江虾稻、潜半夏等“气候好产品”认证,争取气候品质认证标志。结合潜江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推进“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等生态气候品牌创建,助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区镇处)
(三)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7.强化生态保护气象保障服务。加强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应用,积极推进气象与生态环境、水利和湖泊、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生态环境协同观测。挖掘利用气候资源,开展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评估,做好浩口和积玉口风电场建设气象服务。积极打造返湾湖生态气象公园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镇处)
8.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服务。开展大气污染物监测,提高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水平。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气象决策服务、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影响评估服务。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加强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建立会商研判与应急联动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镇处)
9.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标准化和作业装备自动化建设。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实施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重点水源区水资源保护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行动计划,提升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镇处)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0.强化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开展中心城区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工作,开展城市渍涝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入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平台。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优化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气象灾害联动响应机制,开展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开展城市小气候规律监测评估,推进城市规划和工业园区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响评估。开展面向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和智能管理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气象保障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区镇处)
11.加强民生气象服务。丰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基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生活、康养、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公众气象服务。强化融媒体气象服务,开发结合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气象服务产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拓宽公众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开展气象信息精准推送、服务需求实时跟踪等个性化智慧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经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台、各区镇处)
12.推进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推进气象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与交通、发改、水利和湖泊、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协同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站建设,开展关键行业、关键地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服务业务,增强交通、能源、水利、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区镇处)
(五)加强气象保障工程体系建设。
13.大力推进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加强卫星、雷达、综合观测等数据利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卫星、5G等新技术,开展气象数据分析和应用,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乡村应急发布平台,拓宽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接收渠道。(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各区镇处)
14.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重点在智能监测预报预警、暴雨和强对流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大气污染环境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智慧旅游气象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气象科技项目。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各区镇处)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市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承担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组织、统筹、协调等工作。(责任单位:市直有关单位)
(二)强化资金投入。将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加大对气象现代化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推进气象事业发展运行保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重大气象科技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强化人才保障。健全完善气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气象人才横向交流,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
附件:1.湖北省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
2.潜江市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成人员名单
2020年7月28日
附件1
湖北省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现状值 | 目标 (2025年) |
精密监测 | 自动气象站标准化率 | % | 60 | 80 |
观测业务稳定运行率 | % | 95 | 97 | |
垂直探测覆盖率 | % | 11 | 40 | |
精准预报 | 暴雨预警准确率 | % | 85 | 88 |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 分钟 | 45 | 60 | |
晴雨24小时预报准确率 | % | 85 | 87 | |
温度24小时预报准确率 | % | 84 | 86 | |
精细服务 |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 分 | 85 | 85以上 |
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 | % | 90 | 95 | |
县级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覆盖率 | % | 70 | 80 |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覆盖率 | % | 80 | 85 | |
高影响行业气象服务融合度 | % | — | 80 | |
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标准化率和物联网监控覆盖率 | % | 40 | 95 | |
综合保障 | 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 | % | 80 | 95 |
地方财政投入与中央财政投入占比 | % | 58 | 80 | |
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分 | 分 | 85 | 88 |
附件2
潜江市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龚定荣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王绪军 副市长
成 员:杜国忠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周先平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
邹定军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陈明秀 市气象局局长
刘 晗 市发改委主任
陈 华 市教育局局长
许汝华 市科技局局长
何庆胜 市经信局局长
王 维 市财政局局长
程文辉 市人社局局长
漆 勇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杨贤森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刘爱国 市住建局局长
舒中雄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刘志勇 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
陈运长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程伦嵩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袁用斌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
龚义海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
尹述新 市银保监组组长
危常木 中国电信潜江分公司总经理
王 勇 中国移动潜江分公司总经理
代明森 中国联通潜江分公司总经理
徐中林 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陈明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承担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组织、统筹、协调等工作。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潜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28日印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