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潜江水蛭产业链新闻发布会


访谈时间 2024-10-30

访谈嘉宾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运刚;王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昌平;周矶街道党工委委员庄磊;高石碑镇党委委员龙龙;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封

内容简介 召开培育发展潜江水蛭产业链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培育发展水蛭产业链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访谈实录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

午好,欢迎参加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为宣传推广我市水蛭产业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推动全市水蛭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培育发展水蛭产业链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运刚先生

王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昌平先生

周矶街道党工委委员庄磊先生

高石碑镇党委委员龙龙先生

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封先生

首先,请杨运刚先生介绍潜江水蛭产业链相关情况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运刚: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

很荣幸在这里介绍潜江水蛭产业链发展情况。我市水蛭产业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现有水蛭养殖面积近6000亩,年产量约3600吨,总产值达10.6亿元。在加工方面,湖北蛭尚科技有限公司“年收储加工1000吨水蛭建设项目”成功投产。全市初步形成了水蛭苗种选育、繁育,健康养殖、初级加工、大健康产业、技术研究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水蛭产业主要呈现六大发展优势。

一是规模优势。潜江水蛭养殖起步早,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高石碑、王场、周矶街道3个镇处,是全国水蛭养殖第一县市。2023年全市水蛭产值突破10亿元,潜江水蛭产业已成为继小龙虾产业后的又一特色产业。

二是技术优势。水蛭传统养殖模式以网箱养殖为主,前期投入大,对环境要求高。我市效仿虾稻共作模式,创新推出稻蛭共作模式,为水蛭养殖非粮化找到了新路径,是全国稻蛭共作模式的发源地。

三是品质优势。水好,水蛭才好。潜江水蛭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优质水源地--南水北调兴隆枢纽沿岸。使用饮用水标准养殖的潜江水蛭成活率高,产量高。加工的吊干清水蛭黝黑发亮,气味清香,品质上乘。吸引了全国水蛭用药企业争相采购。

四是品牌优势。潜江水蛭品牌正在唱响全国。2023年我市成立潜江市水蛭产销协会,连续两年举办水蛭开捕活动,同年10月12日举办中国首个水蛭开捕仪式和首个水蛭王评选拍卖活动,湖北电视台、潜江融媒体等官媒参与报道。人民网以“潜江水蛭开捕上市  水蛭产值突破10亿元”进行了大幅报道。今年,潜江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水蛭开捕仪式。

五是加工优势。潜江水蛭初加工规模全国第一。湖北蛭尚科技有限公司登录潜江,填补了水蛭初加工空白。年加工鲜活水蛭能力达到1000吨,成功解决了水蛭养殖户传统手工穿条晒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为潜江水蛭产业行稳致远奠定了产业化基础。

六是政策优势。2025-2035潜江战略规划把潜江水蛭纳入潜江农业三大重点产业。未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将不断出台支持政策,把潜江水蛭打造成继潜江龙虾后又一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市产业。  

各位媒体朋友,我希望人人都成为潜江水蛭宣传大使,讲好潜江水蛭故事,唱响潜江水蛭品牌,做大潜江水蛭产业是我们农业工作者的应尽职责。感谢大家莅临本次新闻发布会,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主持人:

谢谢杨运刚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有请记者开始提问。

荆楚网记者:水蛭产业是潜江又一特色产业,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中心作为水蛭产业主管部门,未来在培育和做强潜江水蛭产业链方面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运刚:

首先,谢谢媒体朋友潜江水蛭产业的关心。潜江水蛭在全国有很好的口碑,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作为主管部门,将围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方面,重点支持潜江水蛭产业打造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交易、健康养身、高新技术、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条,推动水蛭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实现潜江从全国水蛭养殖第一市向全国水蛭产业第一市的转变。规划到203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大力开展水蛭苗种选育繁育,打造全国水蛭苗种繁育中心。力争建设工厂化繁育基地5万平米,配套良种选育基地2500亩,实现苗种繁育50亿尾,年产值25亿元,为全国提供20万亩水蛭养殖用苗需求。

二是积极探索、推广虾稻螺蛭生态养殖模式。与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开展虾-稻-螺-蛭立体模式研究,将虾-稻-螺-蛭作为虾稻+N模式研究的一大重要内容,探索虾稻蛭互利共生,一田三收,进一步扩大亩产效益。以虾稻共生模式转型升级为抓手,推广“蛭同稻合”模式5万亩,水蛭养殖产量8000吨,年产值24亿元。

三是打造全国水蛭加工交易中心。把潜江水蛭纳入中药原产地加工名录,引入以岭药业、步长药业等全国一流水蛭用药企业,重点开发水蛭饮片、水蛭冻干粉、水蛭素等系列产品。实现全国50%水蛭初加工、80%水蛭精深加工在潜江生产,年产值50亿元。

四是打造全国水蛭康养中心。大力培育水蛭康养龙头企业,开展水蛭蜞针疗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水蛭康养潜江总部。

五是成立潜江水蛭研究院。重点开展水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高新技术研究攻关,迅速形成技术专利、科研成果保护机制,为潜江水蛭发展筑牢知识产权防火墙,占领全国乃至世界水蛭产业制高点。

六是打造全国水蛭品牌中心。积极申报潜江水蛭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制定潜江水蛭健康养殖地方标准;打造潜江水蛭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中国水蛭产业报告;持续办好潜江水蛭开捕仪式活动。

通过发展水蛭特色产业,探索精深加工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使水蛭产业成为潜江乡村振兴、强农富农的特色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谢谢!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高石碑镇是如何发挥水源优势,提升水蛭养殖品质的?

高石碑镇党委委员龙龙: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水蛭是高石碑镇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又一新途径。水蛭对水体的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近几年来,高石碑镇在着力提升水蛭养殖质量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用好水养好水蛭。高石碑地处潜江西北端,是南水北调所在地,引江济汉的交汇处,送往北京的一泓清水过境高石碑。是高石碑镇天然的水资源优势。这里水质清澈,为水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蛭体形大,绿黑金亮,鲜活有力。为确保水蛭品质的稳定。镇里出台了水源管理办法,加强对境内水源的管理。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水源监测,引导养殖户每天观察水质变化,温度、溶氧等关键指标,确保水蛭生活的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二是实现水全程管控构建水蛭养殖全链条安全养殖过程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确保养殖水面不受污染,为水蛭提供安全的生长的环境;三是探索稻蛭共作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坚持以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水产品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组织技术人员、镇水蛭养殖协会、水蛭养殖带头人等总结提炼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形成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通过宣传、交流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做好技术指导服务,促进技术规范进入户,规范水蛭养殖生产行为,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镇里还积极协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养蛭户的健康养殖的生产积极性。下一步,高石碑将发挥优质水资源的优势,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推进水养殖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全市培育和做强养殖全产业链作贡献。谢谢!

网易新闻记者:请问王场镇在推动水蛭养殖模式升级上作了哪些探索?

王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昌平: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是大家关注的问题。王场镇关户村是潜江稻蛭共作模式的发源地。关户村土地肥沃,水质优良,生态天成。关户村在王场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关户村农民关四平等水蛭养殖户在虾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功探索出“稻蛭共作”模式。

稻蛭共作模式是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创新。稻蛭共作模式具有三大效益。一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政治效益。推广稻蛭共作模式,引导全镇水蛭网箱养殖转型升级。在保障农民收入的前提下,为解决水蛭养殖非粮化难题找到了新路径。二是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经济效应。稻蛭共作模式解决了单一粮食种植效益不高的问题。稻蛭共作模式是在5月下旬稻虾结束后,插秧开展稻蛭综合种养,不影响虾稻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同时,每亩可以新增产值4万元,新增纯收入2万元。三是解决食品安全的生态效应。稻蛭共作模式是融合水稻、水土、水蛭生态共同体的绿色生态模式,全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有毒农药,种植的水稻完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我们为推动水蛭养殖模式升级做了以下三件事。第一,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做好土地流转、协调等工作,为稻蛭共作模式适度规模化养殖打造基础。第二,积极指导稻蛭共作养殖户做好养殖台账的记录,为标准化养殖做好数据来源的保障。第三,争取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支持,完善稻蛭共作新模式,尽快形成稻蛭共作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谢谢!

市融媒体中心:请问周矶街道办事处水蛭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

周矶街道党工委委员庄磊:谢谢记者的提问。周矶街道办事处,始终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周矶街道实际,突出水蛭产业特色,着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周矶街道是全市最早开始养殖水蛭的乡镇,从事水蛭养殖已有10余年了目前,周矶街道办事处辖区有养殖合作社3个,养殖户48户,养殖面积共872亩。主要集中在黄场村、黄岭村、范新场村、雷潭村。我街道依托市水蛭产销协会成立了水蛭产销协会周矶街道分会,成员由潜江市伟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潜江市文禹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潜江市利天隆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组成。

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位推动激活力。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积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深入开展水蛭养殖情况调查,厘清资源底数,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培育“蛭”富带头人,有序引导群众参与水蛭养殖。二是多措并举促发展。街道领导带队多次到其他地方学习水蛭养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稻蛭共作养殖模式,同时,帮助养殖户申请银行融资贷款450万元,解决了养殖户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打造特色增质效。将特色养殖作为强农富农的重要抓手,提升水蛭发展质效。持续开展水蛭养殖技术推广服务,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积极探索利益联合机制,吸纳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联合经营,构建集水蛭育种、养殖、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小小水蛭让农民走上了“蛭”富路,亩平增收2万余元

下一步,周矶街道完善“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继续探索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积极与水蛭企业对接,使之形成与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通过产业链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全市水蛭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链上支撑。谢谢!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市水蛭协会在服务和推动全市水蛭产业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市水蛭协会如何在推进潜江水蛭品牌创新上发挥作用?

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封:谢谢媒体的提问。这位记者提了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市水蛭协会在服务和推动全市水蛭产业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

水蛭是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的中药,也是世界三大素之一的西药。水蛭产业是未来世界大健康产业的芯片。协会自成立以来,牢记“发展水蛭产业、造福潜江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国第一个举办水蛭开捕仪式和水蛭王评选拍卖活动。全国六个水蛭产业大省的水蛭王齐聚潜江、共办盛会,抱团发展,潜江成为全国水蛭产业发展的中心,成功唱响了潜江水蛭品牌。

二、全国最大的水蛭初加工企业在潜江建成投产。湖北蛭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新建的年收储加工1000吨水蛭项目,建成了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加工规模最大的水蛭初加工车间。

三、推动水蛭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大力推广稻蛭共作模式。潜江是中国水蛭养殖第一市,也是稻蛭共作模式的发源地。协会积极引导探索“蛭同稻合”,协会养殖分会打造稻蛭共作试验示范基地120亩,并生产出全国第一袋稻蛭大米。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未来,市水蛭协会如何在推进潜江水蛭品牌创新上发挥作用?

潜江是全国水蛭养殖规模第一市,离全国水蛭产业第一强市还有不小的差距。水蛭协会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争取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创新工作措施,唱响潜江水蛭品牌。

一是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持续举办潜江水蛭开捕仪式活动,积极谋划举办2025年全国水蛭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论坛,把潜江打造成全国水蛭品牌文化中心。

二是争取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的支持,申报中国水蛭之乡,占领全国水蛭品牌发展的制高点。本项工作已经启动,争取在2025年完成。

三是争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支持,申报潜江水蛭地理标志商标和制定潜江水蛭养殖、加工等地方标准,为优质的潜江水蛭实现品牌溢价。

四是争取市卫健委的支持,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药食同源的水蛭美食产品,提升潜江水蛭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谢谢!

    主持人:

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