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潜江市“聚力攻坚九大工程 为支点建设增光添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访谈时间 2025-08-07

访谈嘉宾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宇锋、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田友福、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志力、市城管执法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吴隽、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黄永。

内容简介 8月7日,我市召开“聚力攻坚九大工程 为支点建设增光添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实施城市提品工程,在治水营城上聚力攻坚”的相关情况。

访谈实录

主持人:

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根据安排,现在我们召开“聚力攻坚九大工程 为支点建设增光添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我市“实施城市提品工程,在治水营城上聚力攻坚”的相关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宇锋先生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田友福先生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志力先生

市城管执法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吴隽女士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黄永先生

首先,请戴宇锋先生介绍我市“实施城市提品工程,在治水营城上聚力攻坚”相关情况。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宇锋: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潜江,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水是潜江的灵魂,城是水乡的依托“水乡园林”是潜江的城市名片,是潜江人民高度认同的城市符号今年以来,我们治水营城为笔,以水乡园林为墨,系统推进城市提品工程,全力打造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江汉平原水乡园林之城。下面,我从四个维度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创新实践与阶段成果。

一是科学规划绘蓝图,构建全域治水新格局。下好规划“先手棋”,加强治水营城顶层设计。今年4月,由业内专家领衔的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历时3个月完成《潜江市水系连通及水环境治理统筹规划》编制。该规划创新构建五位一体全链条治理体系,通过源头增量全城截污尾水提标水系连通持续循环五大工程,形成应联尽联、应通尽通、应改尽改的治理格局。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深入汉南河、百里长渠等26条河渠开展实地调研,走访4个街道收集120余条意见,经10余次修改完善,最终于5月27日通过全市治水营城工作推进会审议,为水系治理提供了科学蓝图,彰显了“一张蓝图干到底”信心决心

二是项目攻坚破难题,打造精品示范新标杆。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们秉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理念,全力推动治水营城项目落地落实。今年3月启动的22个重点项目涵盖截污、连通、提质三大领域,采用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模式。截至目前,已落实资金21.02亿元,9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超2.5亿元。其中,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工程完成95%工程量,袁桥、白窑等9个村(社区)管网改造全面竣工新增县河片区、江汉大市场等区域雨污管网约30km,辐射群众842户有效缓解雨季内涝风险,保障居民出行安全与居住舒适度,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累计完成混错接整改493整改率达到91.13%;结构性、功能性缺陷整改1552个,整改率达到90.27%;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5.55%从源头减少污水横流、异味扰民问题。水系连通工程方面,百里长渠示范段管网完善工程顺利验收,马昌湖连通工程即将启动;谢湾泵站完成施工招标,设计提水流量24.42立方米/秒,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城区东部水资源调配压力。

三是创新实践激活力,探索治水营城新路径。我们聚焦机制、技术、模式三大创新,破解治水难题,探索全域治水新路径。构建城市水交通体系,通过谢湾泵站、幸福二泵站等关键节点建设,形成泵站+管网+调蓄立体网络,将水体循环周期从7天缩短至3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极端天气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创新四轮驱动资金筹措模式,整合国债、专项债、城发集团融资及企业自筹资金,强化治水营城项目资金支撑;在生态修复领域,针对三支渠等重点渠段采用贝鱼草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在莫解渠等生态脆弱区实施水生植物多样性恢复工程,重建河岸植被群落,提升河道自净能力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让居民感受“推窗见绿、出门亲水”的惬意,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生活幸福感。

四是长效机制固成效构建协同联动新生态为确保治水营城工作常态长效,推动治理成果持续转化,我们建立五位一体管控机制。实行谋、投、建、管、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月考核、季度评估制度,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实施全过程审计。特别值得介绍的是,为提高群众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建设“阳光工程”“精品工程”,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我们制定出台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方案》,目前已经选取了马昌湖、城南河、县河、南门河等4个国债项目作为试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水新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目标,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治水营城重点项目前期筹备与开工建设,强化施工高峰期的统筹协调,确保已开工项目按序时进度高效推进;二是持续落实资金筹措机制,保障项目资金需求,优化资金动态调配;三是严格执行五位一体管控机制和周调度、月考核、季度评估制度,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凝聚全社会治水护水合力,确保各项治理任务落地见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生态支撑。

各位媒体朋友,治水营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我们诚邀各位持续关注潜江实践,共同见证水润城、城映水的美丽蜕变,携手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篇章!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戴宇锋先生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有请记者开始提问。

记者一:潜江作为水乡园林,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全域性的治理举措与城市品质提升息息相关。请问潜江市在全域水资源治理与保护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志力: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思路和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坚决扛牢治水兴水责任使命,以“十六字”治水思路引领水利高质量发展,推进潜江水利事业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一是防洪排涝减灾能力稳步提升在现有工程体系基础上,采用外挡内排、蓄泄兼筹方案,以河道整治和堤防为基础,蓄滞洪区和外排闸站相配套,进一步健全防洪治涝工程体系。通过实施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等工程,完善汉江、东荆河防洪保护圈,提升区域洪水防御能力;通过实施万福河河道治理、四湖骨干河渠堤防加固工程,畅通行洪通道,提升河道防洪和蓄泄能力。通过已完工的老新泵站等10座泵站更新改造、徐李闸及高场南闸除险加固工程,建成投运老新二站与杨市泵站,及正在建设的兴隆河泵站建设,全域新增外排能力170m³/s修订完善并审批了各级河湖和城市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和水资源调度方案,建立了防洪预案体系。全市内垸防洪排涝外排能力大幅增加,基本满足现状排涝标准要求。

二是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构建全市“江渠统配、东西均衡”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水资源调配保障体系。灌区供水保障体系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强灌区水源工程建设,实施了兴隆灌区、泽口灌区(潜江部分)、朱拐灌区、借粮湖灌区、干南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升灌溉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灌溉保障体系。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全面加强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1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实施西南片区引调水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区农村饮水安全提档升级工程等项目建设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确保饮水安全。全市建有稳定的供水水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

三是高标准统筹河湖治理与水利服务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河长定期巡河制度落实,持续完善市镇村及小微水体河湖长制体系,滚动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有效提升河湖面貌和水环境质量2024兴隆河成功获评省级幸福河湖称号优化水利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水土保持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省级示范项目申报。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有力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2024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34完成取水许可评估工作,持续巩固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强化采砂工作管理,开展联合执法巡查,有力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下一步,我们按照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一江两河五元互通,千沟百渠多湖互济的现代水网格局,确保我市现代水网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二:今年潜江市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推进了围挡及小微地块整治工作,社会关注度较高。请介绍一下这项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市城管执法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吴隽: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大家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致力于为市民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今年以来,针对群众反映的城区围挡破损、闲置地块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我们将其纳入重点民生实事,系统推进围挡及小微地块整治工作,着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城市环境。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具体工作情况: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构建协同推进机制。我们建立了“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属地落实”的工作体系。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对全市的围挡及闲置地块开展排查,逐一核实权属、用途、闲置原因等信息,按照“一点一策”原则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单位。市住新局、园林街道、泰丰街道、杨市街道、泽口街道、竹根滩镇、城发集团协同发力,形成整治合力。

二是突出整治成效,打造城市靓丽风景。截至目前,共完成围挡及小微地块整治点位168处,具体包括:完成围挡(含围墙)整治点位101处;小微地块整治点位34处;立体绿化整治点位18处;墙体彩绘整治点位15处。对于一些存在垃圾和杂物的小微地块,我们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清理,对土地进行平整和生态修复,为后续的绿化美化工作奠定基础,城市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是注重长效管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我们将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来持续巩固整治成果。我市将采取“节俭务实,全民参与”的理念模式,在中心城区开展“您选空地 我种花 满城芳华”行动。另一方面,策划“花样潜江”摄影展、共建共享诗歌征文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参与热情,形成“全民种花护花”的良好氛围,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城市颜值。

城市环境改善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回头看”。不断深耕城市的边角地块,让绿色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这项民生实事做得更实、更细,让潜江的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真正成为让市民引以为豪的幸福家园,也欢迎媒体和市民朋友们继续监督,共同维护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三:请问潜江市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来提升城市品质,实现“治水营城”的工作目标的?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黄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围绕“治水营城”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潜江彰显水乡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始终以水为脉、以城为体,将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空间布局优化深度融合,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乡园林城市格局。

一是扎实做好水资源现状研究。加强水资源等自然地理国土空间基础资料研究,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约束,测算可承载的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与此同时,在优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基础上,综合地形地貌条件、水资源条件等因素,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评估城镇建设的合理规模和适宜性等级。

二是合理确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落实上级下达的用水量指标,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总量,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重视雨水和再生水等资源利用,建设节水型城市,逐步降低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三是合理划定“三区三线”。深度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了我市“三区三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为1014.27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为25.88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为118.16平方公里,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牢守生态、粮食安全,保障水乡全面发展。

四是守住水乡园林城市安全底线。锚固以汉江和东荆河为主体,以南部虾-稻特色融合发展区和北部绿色精品农业发展区为基础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坚持治水、营城协同发力,守住水安全、提升水动力、优化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发展水经济,全面提升生态承载力。

五是建设特色鲜明的精致城市。构建一城引领、三区联动、多点发力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强中心城区、重点镇的集聚效应,带动一般镇和聚集提升类村庄的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支撑城市能级跨越,整体提升战略支撑力。提升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品质,补足乡镇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结合蓝绿开敞空间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全方位建成精致城市。

当前,我们正组织实施《潜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我们将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保障“治水营城”理念落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四:在实施城市提品工程、推进“治水营城”工作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在水生态环境提升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田友福: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市生态环境局结合部门职责,紧紧围绕水环境提升目标,把“监测-治理-修复”作为闭环链条,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具体做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水环境监测,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按照市委市政府“治水营城”工作需求,进一步掌握百里长渠、兴隆河等城区主要来水渠道水质情况,定期开展加密监测,对城区24条河渠水质实施专项监测,系统分析城区河渠水质变化情况和整体水质状况,为“治水营城”项目实施提供监测数据支撑。下半年还将在百里长渠、城南河、县河等主要城区河流新设4座水质自动站,进一步织密水环境监测网络。

第二,加强水环境监管,筑牢水环境安全防线。聚焦涉水污染源全链条监管,常态化开展城区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等专项执法行动,突出对重点涉水行业的精准监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针对城区截污还不完全、雨污分流还不彻底等突出环境问题,及时提示有关部门围绕城南河、百里长渠、县河及主要支渠,推进“全城截污”“尾水提标”的工作要求,持续实施城区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空白区补短板、排污口排查整治、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等系列项目,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效率。

第三,加强水生态修复,提升水域环境承载力结合城区河渠水环境现状,以“恢复生态功能、提升自净能力”为核心,市生态环境局积极谋划城区河渠生态修复项目,推动河渠从“水质改善”向“生态健康”转型。按照源头增量、水系连通、持续循环”的工作要求,水利部门优化调度机制,强化生态流量保障,确保百里长渠、城南河、县河等主要河道生态基流稳定。今年,在三支渠、红卫渠等河段成功实施水生态修复项目试点。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推进生态修复工程,针对性开展清淤疏浚、生境构建、缓冲带建设等,减少内源污染同时提升水体承载力。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落实“治水营城”工作安排,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促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