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潜江市“聚力攻坚九大工程 为支点建设增光添彩”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访谈时间 2025-08-14

访谈嘉宾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郑欣、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运刚、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严浩、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副局长黄勇。

内容简介 8月14日,我市召开“聚力攻坚九大工程 为支点建设增光添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我市“实施三农提标工程,在乡村振兴上聚力攻坚”的相关情况。

访谈实录

主持人:

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根据安排,今天我们召开“聚力攻坚九大工程 为支点建设增光添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我市“实施三农提标工程,在乡村振兴上聚力攻坚”的相关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郑欣先生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运刚先生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严浩先生

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副局长黄勇先生

首先,请郑欣先生介绍我市“实施三农提标工程,在乡村振兴上聚力攻坚”相关情况。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郑欣: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市锚定“千亿突破、百强进位”目标,开创农业品牌新局面、健全农业服务新体系、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6元,同比增长6.6%总量全省排名第六,增速全省排名第一,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断拓展、成效日益凸显。现将落实“三农提标”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打好“供应+加工+融合”协同组合拳开创农业品牌新局面。一是供应链领航服务新体系,突出潜江龙虾品牌引领力。采用“龙头企业+国资平台”协同模式,打造“线上供应链平台+线下产业集聚区+产业数字化”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新体系,为在链企业提供撮合交易、金融支持、技术研发、信息推广、展会贸易等聚合服务,实现上链企业1094家,注册用户13.87万人,平台交易额161.2亿元二是智控加工链升级行业新标准,增强潜江虾稻品牌竞争力。“潜江虾稻”是“江汉大米”省域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支持三家“江汉大米”核心企业,以订单农业模式推动近70万亩优质稻米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以产业集群为基础,重点企业投资1.13亿元打造的5G智能工厂,在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内,加工环节由硬件、软件、数据互通的智能化系统自动监控,大米优质率跃升至99%。建成的全程溯源系统,让每一粒虾稻米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三是生态融合链培优产业新品质,焕发虾-稻品牌吸引力。坚持“养虾先养水、好水养好虾”,实施优质稻高产栽培示范、化肥减量增效、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建成湖北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99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32家。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创新开发小龙虾预制菜、小龙虾拌面、虾肉酱、龙虾脆、龙虾香菇汤精心组织“潜江龙虾走出去”专题系列推介活动,其中上海站现场签约10.45亿元,鲜活虾市场签约1.2万吨。

二、优化“统筹+流转+机械化”全程托管线,健全农业服务新体系。一是财政统筹托底小农户种粮无忧。聚焦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机械直播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等小农户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在粮食生产区通过统筹财政资金补助作业面积的方式,解决单个小农户作业效益差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等问题,降低小农户综合生产成本。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小农户面积全额占比高于60%二是自主流转扩大全托管服务优势。在尊重农户意愿前提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新型主体承接、农户互换流转等土地流转方式,将碎片化、分散化的土地交由市场主体或村集体整合。培育主体多元、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市场在连片土地推广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模式2024年,全土地流转面积92.57万亩,占确权面积的62.84%。三是铁牛进田管好作物全程耕种收。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老旧农机淘汰力度,加快先进可靠农业机械推广应用今年以来,已报废各类农机具1055台,补贴新增各类机具869台“三夏”期间,组织2600余台联合收割机投入夏收,实现机收油菜22.2万亩机收小麦41.4万亩,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降低至0.97%组织260台插秧机、320台农业无人机投入夏种,完成水稻机插播面积任务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81%

三、织密“预警+培训+产业”三维防贫网,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一是聚力预警监测布牢兜底保障网。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致贫风险预警监测,上半年新识别监测对象1户3人,风险消除36户112人14280名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累计发放资金8605.93万元。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的困难群众共30081人,医疗救助资金已资助参保20303人,金额724.504万元。持续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患30种大病集中救治工作,救治率99.87%。二是重抓系统培训织稳就业创业网。紧贴脱贫劳动力需求,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依托本地虾-稻、服装等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提供电商运营、直播筹划、直播训练、短视频制作等创业知识,帮助脱贫劳动力创新创业。今年上半年脱贫劳动力就业20145人,其中市内就业10482人,市外省内2914人,省外6749人。开展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1115人(脱贫劳动力144人)、返乡人员培训76人。三是紧盯项目投产激活产业增收网。安排900万元产业资金,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21个。产业帮扶项目全部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上半年为3727户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发放特色种植养殖补贴资金737.04万元,持续提振脱贫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引导符合条件的对象积极申请小额信贷,已发放脱贫小额贷款132户626.5万元,累计核发贴息47.97万元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全力提升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品牌辐射力和带动力,持续大范围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形成千亿特色产业集群,为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潜江力量。谢谢。

主持人:谢谢郑欣先生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有请记者开始提问。

记者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潜江市如何通过规划引导改善村容村貌?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严浩: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确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目标实现与自然资源工作紧密相关——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铸牢粮食的空间基础,也要通过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推动人居环境改善与基础设施升级。我们充分发挥规划引领资源保障作用,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优化农业空间格局,为和美乡村“定框架”。《潜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双评价”和“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市“两带、两区、五园”的农业空间格局。规划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园区提升工程等为抓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引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体验等功能,统筹推动G318美丽乡村示范带和S322美丽乡村示范带“两带”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沿线景观整体提升。提升南部虾——稻特色融合发展区和北部绿色精品农业发展区“两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协调发展。推进潜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后湖高场虾——稻现代农业产业园、潜江半夏现代农业产业园、潜江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五个国省级农业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研发、加工物流,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是严守耕地红线,为乡村发展“守根基”。深度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了我市“三区三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为1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为3.88万亩,城镇开发边界为17.72万亩,坚持底线思维,牢守生态、粮食安全。同时,通过严控耕地数量(至2035年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180.50万亩)、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按不低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1%划定储备区)、提升耕地保护质量(至2030年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41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8万亩)和强化耕地生态功能等措施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坚守耕地红线。

三是强化村庄规划引领,为村容村貌“绘蓝图”。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我们专题开展村庄规划系统性研究工作,编制完成《潜江市村庄布局规划(2020-2035年)》,按照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将市域402个行政村村庄因地制宜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4个类型,并明确相关支撑体系和规划实施引导意见。我们还重点针对249个聚集提升和特色保护村庄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充分征求村庄发展意愿,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确定村庄发展定位,提出产业发展指引和落实相关产业用地,保障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目前,91个村庄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复。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组织规划实施,加强空间要素保障,不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基础设施升级。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二:推动农村产业跃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驱动力,请问潜江市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

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副局长黄勇: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化政策引导,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推动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强化“三资”智慧监管,深挖集体资源“沉睡”潜力。依托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数据的动态化、智能化管理。通过“以图查地、以图管地”等创新功能,实时掌握和分析村级资金收支、资产变动、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重点聚焦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林地、房屋等集体资源,通过规范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将资源“存量”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量”,为集体经济持续提质增效注入源头活水。

二是拓展多元发展路径,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引导村集体探索物业管理、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居间服务、产业带动、项目增收”等多种发展模式,推动集体资产在市场化运作中不断增值,形成“一村一策、多元增收”的格局。竹根滩镇27个村通过规模流转土地5.15万亩,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59.28万元,村平增加13.3万元。汉南社区紧抓辖区化工企业优势,承接企业物资转运等业务,年创收80余万元,实现了村企共赢。

三是健全产权交易体系,畅通要素流动“关键”渠道。通过健全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我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的集中发布和资源共享创新增设农村集体固定资产交易和农村集体购买第三方服务两大交易品类,有力推动各类农村产权交易应进必进”。自潜江市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以来,市镇两级产权交易已达2839宗,交易金额突破13.02亿元,为盘活农村资产、激发发展活力开辟了新的重要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发展路径,强化规范管理,推动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贡献更大力量!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三:据了解,潜江市正在推广“四季有虾”冬虾稻田养殖模式,这一模式与传统虾稻共作有何区别?是如何进行推广的?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运刚:感谢您的提问。潜江市近年来以“虾十条”为指引,贯彻落实全省特色淡水产品产业链工作部署,实现“四季有虾”,培育全年小龙虾消费习惯。重点推进“四季有虾”冬虾稻田养殖模式创新,成功突破了传统虾稻共作的季节性和效益瓶颈,形成了可复制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四季有苗”。采用“同塘育养分离”技术,将养殖区划分为繁育区与养殖区,显著提升苗种成活率和养殖效率,实现轮捕轮放、全年养殖,提升苗种自给率。

二是保障营养供给。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和特殊工艺优化饲料,提高低温下饲料的诱食性、消化吸收率及营养全面性。同时实施“肠外营养精准补给”,向养殖水体定期补充必需矿物质,维持水体稳定,提升冬季蜕壳成功率。

三是构建“四季宜居”环境。基于不同水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季节性特点轮换搭配栽种,确保“四季有草”。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微生物絮团降解和调水性鱼类合理搭配等综合技术,使冬季水体溶解氧稳定,破解了传统模式“秋冬空塘”的难题。

与传统虾稻共作相比,冬虾稻田养殖标准化模式实现了“一田多收、四季增效”。该模式有效破解了小龙虾产业季节性供需失衡难题,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市冬虾上市量达2.4万吨,实现产值21.9亿元,成功抢占冬季高价市场,春节期间大规格虾价格达54元/斤,是夏季价格的3倍,有效填补了冬季小龙虾市场供应空白,实现全年均衡供应,满足消费者“时时尝鲜”的需求。通过错峰上市,有力提升了产业稳定性和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在推广实施方面,我们采取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标准先行。我们聚焦产业核心环节,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系统养殖试验,成功攻克了小龙虾养殖季节性瓶颈。通过反复实践验证,总结形成了《小龙虾池塘四季养殖技术规程》《小龙虾“四季有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等3项技术标准,为模式推广提供了规范指引。

第二步,宣传培训。为加快技术普及,我们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推广工作,组建专家服务团队,组织技术培训14场次,覆盖养殖户1500余人次,组织各区镇街道养殖户实地考察学习。

第三步,示范推广。我们采取“试点先行、梯度推进”的工作方法,首先对全市养殖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在全市确定了112个标准化示范点,总面积达到4675亩。这些示范点充分发挥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全面推广新技术模式。

我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动“潜江龙虾”由一季红变四季红、由一桌红变满堂红、由一城红变天下红,推动我市小龙虾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健康可持续发展。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