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 2025-10-11
访谈嘉宾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马春艳,潜江高新区科技经发局局长昌祖武,王场镇党委副书记柯智平,市重点项目协调中心副主任皮家顺。
内容简介 10月11日,我市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根据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马春艳女士;
潜江高新区科技经发局局长昌祖武先生;
王场镇党委副书记柯智平先生;
市重点项目协调中心副主任皮家顺先生。
首先,请马春艳女士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相关情况。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马春艳: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十四五”以来,潜江市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持续巩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五年来,全市工业战线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工业运行稳中有进,产业链群加速升级,结构转型成效显著,企业活力充分释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一、态势向好,工业“压舱石”作用更显坚实
工业经济回稳向好。“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十四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将超过400亿元。2025年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6%,占GDP比重超过40%,进一步凸显了工业作为“顶梁柱”的核心地位。
运行质效持续提升。“十四五”末,全市优势产业规模将突破65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全市规上工业利润达157.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7.6倍,营业收入利润率从“十三五”末的2.5%提升至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1个百分点,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重大项目投资拉动显著。“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超过300个。实行项目“6411”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落实3个“30”的要求,储备30个、开工建设30个、投产达效30个,形成合力的梯次结构。江汉盐穴储气库、中能高端新材料、压缩空气储能、金江新材料等百亿级项目加快推进。在一批“引擎项目”驱动下,工业投资稳步增长,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二、链群向强,优势产业集群量质齐升
产业规模加速跃升。聚焦现代化工、光电材料、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构建5大优势产业集群13条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量级能级双提升。虾稻产业三产融合,跑出“潜江加速度”,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现代化工及光电材料产业,由石油化工向光电材料领域延伸,形成长飞光纤、晶瑞电材、孚诺林等龙头企业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较“十三五”末翻番;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市场主体2300多家,集群规模超300亿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试点)和“全国优质户外服装供应链共建基地”。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10%,成为增长新引擎。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逐步形成“1+2+N”先进制造业格局,即1个主导产业-现代化工为龙头,2个特色产业-纺织服装、绿色食品为骨干,前瞻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农业微生物等N个未来新兴领域赛道,他山科技人形机器人项目、华中地区固态电池产业园项目、农业微生物产业重大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5年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端湿电子化学品获批湖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光电子创新型产业集群获省级绩效评价优秀等次。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4.1%,较“十三五”提高9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三、结构向新,产业转型实现深度突破
数智融合提速扩面。“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推动38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新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3A认证企业3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9家;DCMM贯标企业1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实现零的突破。申报成功先进级智能工厂13家,数量是“十三五”时期6.5倍;5G基站覆盖从“十三五”末的144座增至1987座,行政村通达率100%。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十四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1.2%。设立2亿元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技术改造,建立“两高”项目六部门联审机制,18家建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重点控排企业履约率保持100%。潜江经济开发区和江汉盐化工业园全面实施封闭化管理、完成D级园区创建、通过省级合格化工园区复核认定,重点推动江汉盐化工业园区创建“零碳园区”,争创绿色低碳标杆。
创新能力实现突破。“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专家工作站。与武汉工程大学等共建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钛石膏资源化、虾壳高值化利用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11项。中科荣信生物酶解技术实现虾壳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11N”高纯四氯化硅等5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牛磺酸新工艺降低能耗30%。
四、企业向优,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迸发
龙头企业引领力增强。金澳科技连续上榜中国企业500强且位次持续上升;天恩、金华润分别入选湖北民营企业百强、民营制造业百强。产值超亿元达89家,较“十三五”末增加29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13家,较“十三五”末翻两番。
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持续开展“小升规、规做精”培育计划,“十四五”期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60家,增幅达到62.3%;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3家、国家“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43家、197家、406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日益巩固,企业“雁阵”蓄势腾飞。
回顾“十四五”,我市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产业链群壮大升级,结构转型提速增效,企业活力竞相迸发,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展望“十五五”,我们将聚焦“创新驱动、绿色引领、集群突破”三大战略,扛牢工业担当,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潜江篇章贡献更大力量!谢谢!
主持人:谢谢马春艳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请记者开始提问。
记者一:在十四五期间,潜江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中有哪些关键举措?
市重点项目协调中心副主任皮家顺: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面对产业变革新趋势,潜江市发改委审时度势,聚合政策、绿色、创新三大优势,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全面谱写潜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紧盯政策抓争取,资源集聚强支撑。组建发改委牵头、各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专班,积极聚焦国家关 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重大产业以及制造业升级等重点领域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密切关注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等各类支持渠道,协同专业机构力量,深入挖掘项目潜力。通过抢抓政策窗口期,主动加强向上汇报衔接,全力争取政策红利和资金支持。十四五期间,获得资源枯竭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6.63亿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5.4亿元,其中争取国债资金18.86亿元。
二是聚焦循环促转型,绿色发展提质效。加快园区综合管廊、物流通道、水电气热集中供用等基础设施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废酸、废碱、废盐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强化废水、废气、废渣等集中治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龙头引领、产品关联、产业延伸、配套发展”,全面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及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争取专项资金7215万元,实施循改项目23个,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到92%以上。指导盐化工总厂、正豪华盛电厂、正豪华盛铝厂、瀚达热电等4家企业进入国家碳市场;指导永安药业、可赛化工等12家企业参与湖北碳市场交易,持续降低存量项目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十四五期间,潜江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8%,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三是聚力创新筑平台,内生动力激活力。聚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优质资源,高标准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全市成功培育中石化页岩气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家,培育金澳科技、永安药业、新硅科技、潜龙药业、安井食品、长江路桥、江汉钻具、中石油江汉油田分公司、华山水产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十四五以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57.2亿元,新购研发设备2.1亿元,完成研发课题818项,转化科技成果59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5项。
展望“十五五”,潜江市发改委将锚定“千亿突破、百强进位”奋斗目标,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以赴推动潜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二:潜江高新区作为潜江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引擎,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
潜江高新区科技经发局局长昌祖武: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潜江高新区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五个重点园区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每年占全市的比重接近70%,绿色化工及光电材料作为产业主导产业,贡献了7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推动传统化工向高端精细化工、新能源裂变,促进光电材料产业集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助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
一是传统化工“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石油化工“减油增化”,推动金澳科技实施油品升级深加工改造、投资新建中能新型化工高端材料产业园,延伸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加快煤盐化工“综合利用转型”,依托盐卤资源优势和管网枢纽地位,统筹布局江汉盐穴战略储气库、盐穴综合开发一体化、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百亿级项目,积极推动盐化工、可赛化工烧碱项目扩建,实现盐卤开采与煤盐结合、储能储气一体化发展,推动“江汉油城”向“能源新城”蜕变。
二是光电材料“追高逐新”。实施盐化产业链技术改造,为光纤企业提供充足的氢气、氯气等生产用气,实现光纤制造“低成本”“零排放”,全力抢占湿电子化学品细分领域赛道,加快构建完整高新产业链。目前,长飞潜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预制棒和光纤生产基地,菲利华是全球最大的气熔性石英材料生产基地;晶瑞的电子级双氧水、中巨芯的电子级硫酸、达诺尔的电子级异丙醇等在潜江完成了稳定量产,让高端芯片生产用上了国产“纯净水”;鼎龙晶圆光刻胶、以及北旭光刻胶核心原材料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将有效解决集成电路光刻胶核心原材料“卡脖子”的被动局面。
三是重点产业“链式集聚”。坚持聚焦石油化工、湿电子化学品等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产业结构优化、优质企业引进、企业梯次培育等行动,不断推动绿色化工及光电材料产业集群集聚并向链式生态发展升级,晶瑞、鼎龙、北旭、中巨芯、达诺尔、阿科力、孚诺林、桐力光电等全国集成电路材料创新联盟骨干企业、全国电子材料50强和电子化工材料10强企业扎堆集聚,逐渐建立起自主可控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创建,石油化工产业连续两年入选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光电子产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优秀等次,高端湿电子化学品产业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集群加快聚链成势、日益发展壮大。
展望“十五五”,潜江高新区将持续推动产业倍增工业提级,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为我市加快实现“千亿突破、百强进位”发展目标做出突出贡献。
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三:我们了解到王场镇园区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请问园区在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王场镇党委副书记柯智平: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作为潜江市“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的主战场之一,“十四五”期间,王场镇通过招引龙头、延链补链,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微电子材料和绿色化工等三大先进制造业产业,加速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崛起,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动能。
一是以“链上突破”夯实产业基础,构建多元化产业链条。园区紧扣“采卤—储气—精细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实现盐卤开发、储能储气与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条发展。当前,菲利华五期、阿科力、华耐德、广钢等重点项目已顺利投产;鼎龙光刻胶、星驰、睿信纳米等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巧坤、孚诺林、诺亚、万搏等新材料项目成功落户;总投资102亿元的江汉盐穴天然气战略储气库、126亿元的盐穴综合开发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多元化产业格局的效益持续凸显。
二是以“集群发展”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园区向高端化迈进。园区立足自身优势,精准布局特色产业:在光电子信息领域,长飞光纤、菲利华等企业构建“电子材料—预制棒—光纤光缆—光器件—光信息服务”全链条,其中长飞潜江基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单体工厂;在电子化学品领域,晶瑞、中巨芯、北旭、鼎龙等企业聚焦光刻胶、刻蚀液等“卡脖子”材料,全力推进国产替代,助力高端芯片生产用上国产“关键材料”;在绿色化工领域,盐化工板块斩获两项“亚洲第一”,新亿宏、新轩宏生产的芳烃氯化产品稳居国内市场领先阵营,通过培育多极支撑的龙头企业矩阵,王场园区正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跃升。
三是以“四维循环”筑牢绿色根基,构建闭环式资源循环。王场园区以产品“企业内部循环、企业之间循环、产业配套循环、区域内外循环”为核心的“四维循环”模式为引领,打造全链条协同发展体系。先后吸引长飞、鼎龙、菲利华、中巨芯、北旭、晶瑞等行业领军企业扎堆落户,推动园区内原料互供、设施共享、技术互通,释放协同倍增效应。目前,园区蒸汽资源利用率达85%,氢气、氯气等关键资源利用率高达98.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7.3%,各项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昔日的“工业废料”成功变身为“流动的宝贝”,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展望未来,王场镇将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能级与质效全面提升,为潜江市奋力实现“千亿突破、百强进位”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核心动能。
谢谢!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