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 2025-10-14
访谈嘉宾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勇,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志力,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宇锋,市城发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金克诗,市农发集团腾禹水投公司总经理戴元富。
内容简介 10月14日,我市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根据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发展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勇先生;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志力先生;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宇锋先生;
市城发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金克诗先生;
市农发集团腾禹水投公司总经理戴元富先生。
首先,请刘志勇先生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发展相关情况。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勇: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市河网密布、水资源充沛,全市的发展既得益于水,也受制于水。“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聚焦水利核心任务,完成水利投资11.59亿,建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水利工程,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水动力”。
一是水旱灾害防御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近年来,随着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一期工程完工,老新二站、杨市泵站的建成及兴隆河泵站的新建,外江堤防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新增外排流量170m3/s,内垸外排能力达到528m3/s,全市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应对了2021、2023年汉江秋汛,确保江河安澜和全市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功抗击2023年以来超长时间持续干旱,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实现大旱之年不见灾情。
二是河湖生态复苏战役取得重要胜利。完成了中小河流治理、水系连通、湖泊生态治理、退田(垸)还湖等重点项目,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九成以上农田灌溉和园林城区水体流动得到保障,城区水体置换速度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马昌湖、冯家湖、大苏湖退垸还湖6920亩。高标准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水土保持率在99.65%。建立市、镇、村+小微水体四级河湖长工作体制,形成“三包一”责任链条。开展“碧水保卫战”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农村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农村水环境改善显著。兴隆河获评省级幸福河湖,全省排名第四;田关河幸福河湖正在抓紧创建中。
三是农村饮水安全格局得到重塑。“十四五”期间完成31km管网升级改造及140km管网维修养护,新建一个日供水1万吨自来水厂,开展了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移民安置区农村饮水安全提档升级、西南片区引调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1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市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双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农村群众由“有水吃”到“吃好水”愿景逐步被实现。
四是农业灌溉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持续开展兴隆、泽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完成干南、朱拐、借粮湖等3个增发国债支持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更新改造了一大批灌排泵站,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5.3万亩以上,为全市粮食稳产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获评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市,完成高效节水项目面积1.02万亩。全市用水量持续控制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8.28亿m3之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连续下降,农田有效灌溉利用系数逐年提高。
回望“十四五”,潜江水利交出了一份硕果颇丰的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努力让潜江的“水名片”更加璀璨,为我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水利支撑!谢谢!
主持人:谢谢刘志勇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请记者开始提问。
(记者一:请问潜江市在“十五五”期间,将如何围绕水利建设进行谋篇布局,以筑牢水安全保障体系?)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志力: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五五”时期是潜江深化水利改革、筑牢水安全屏障的关键五年。我们将紧扣“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构建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具体将从以下三方面谋篇布局:
一是立足系统治理,构筑更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从应对极端天气常态化这一挑战出发,推动防洪保安体系能力提升。实施“江河安澜”升级工程,在“十四五”构建的防御体系基础上,加快推进汉江和东荆河防洪治理工程,实施东荆河进口河道综合整治,有效提高河道泄流能力,补齐防洪工程短板。构建“安全可靠”的内涝防治系统,开展四湖总干渠防洪治理,推进东干渠、田关河、百里长渠、城南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实施长湖湖堤防洪达标工程(潜江部分)、借粮湖湖堤加固工程及幸福二泵站建设,完善通北片、长湖片、总干渠片等重点易涝片区治涝体系,实现湖泊整体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目标。打造“精准预报预警”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覆盖更广、精度更高的雨情、水情、工情监测网络,实现精准预报。
二是聚焦空间均衡,打造更具韧性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固有矛盾,“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构建“多源互济、丰枯调剂”的市级水网大格局。建设骨干水源工程,通过开展投资1.41亿元的源头增量重点工程谢湾泵站建设,可将Ⅱ类优质汉江水引调入城,为城区活水增加24.42m3/s提水流量,汉南片区供水条件将得到有效改善。通过抗旱小水源和战略储备蓄水点配套建设,加强供水调度保障,形成“风险可控、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完善智能排灌体系,大力推进兴隆灌区、泽口灌区(潜江部分)、张新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增强“稻虾共作”等特色农业保障。提升农村供水保障,通过推进南部片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及农村老旧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将全市供水管网互连互通,有效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实施城市饮用水源和备用水源建设,全面增强全市水资源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三是锚定人水和谐,建设更有活力的幸福河湖体系。“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升级到打造全域幸福河湖。实施河湖连通升级版,推进通北区域、郑家湖区域、汉南河—高铁区域水系连通,有效改善水动力条件,恢复河湖的水动力和自净能力。强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返湾湖、借粮湖、兴隆河、通顺河潜江段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河湖流域为重点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强化水源地全方位保护。持续推进汉江泽口、红旗码头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强化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二:建设“美丽河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潜江市农发集团在落实湖泊形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任务中,有哪些具体的行动和成效?)
市农发集团腾禹水投公司总经理戴元富: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市农发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聚力湖泊形态保护,有序推进湖泊综合治理工作。
一是盘活水利资产,拓宽投资渠道。市农发集团认真谋划实施潜江市湖泊综合治理项目,主要对全市湖泊进行系统性生态修复,治理总面积1.52万亩。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市农发集团获得14座湖泊20年生态渔业养殖的经营权,盘活闲置湖泊资产,打破民生工程靠财政“输血”传统模式,促进“以资源换资金、以改革促发展”,水利资产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狠抓督察整改,恢复湖泊形态。按照《潜江市湖泊退垸(田、渔)还湖工作方案(2023 - 2025 年)》及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加快完成湖泊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建设,主要完成莫家潭、平艳湖、黑毛潭、何家潭、借粮湖等5座湖泊的退垸还湖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莫家潭、何家潭的还湖任务;预计10月底完成黑毛潭、平艳湖、借粮湖的还湖任务,实现还湖面积1175亩,恢复原有湖泊形态及面积,确保不折不扣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
三是推进生态治理,打造智慧湖泊。将生态保护贯穿项目全过程,积极探索通过淡水贝类、鱼类、水生植物及菌藻,构建“分解者(菌类)—生产者(水草和藻类)—消费者(鱼类和贝类)”的完整食物链,实现“以自然之力治理污染”,努力打造“投入少,维护易,效益好”的特色化水环境治理和运维模式。同时,通过对水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保障水环境安全,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多举措推进湖泊综合治理,努力绘就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生态画卷。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三:潜江以“水乡园林”为城市名片,今年推进的“治水营城”工作备受关注。能否介绍一下,在系统推进城市水系治理方面,潜江市采取了哪些创新实践,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宇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水是潜江的灵魂,“治水营城”是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今年以来,我们聚焦“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目标,从规划、项目、机制三个维度创新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构建全域治水体系。我们将规划作为“先手棋”,成立专家委员会编制完成《潜江市水系连通及水环境治理统筹规划》,创新构建“源头增量—全城截污—尾水提标—水系连通—持续循环”的“五位一体”全链条治理体系。规划编制中实地调研26条河渠、收集120余条群众意见,经10余次修改完善,形成“应联尽联、应通尽通、应改尽改”的治理格局,为全域治水提供了科学蓝图。
二是项目攻坚突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秉持“项目为王”理念,截至目前共收集治水营城项目28个,已开工项目总投资达34.075亿元,已完成投资4.6亿元。在污水治理方面,目前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准备竣工验收,同步开展污水收集空白区销号工作,混错接整改率达97.04%,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已达到省厅指标要求,从源头解决了污水横流、异味扰民问题。在水系连通方面,百里长 渠示范段顺利验收,谢湾泵站(设计提水流量24.42立方米/秒)已启动项目建设,建成后将缓解东部水资源调配压力,雨季内涝风险显著降低。
三是创新机制驱动,提升治理效能。聚焦技术、资金、模式、管理创新,破解治水难题。技术上,采用“贝鱼草”复合生态系统修复河道,水体循环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资金上,创新“国债+专项债+企业融资+自筹”的“四轮驱动”模式,保障项目资金需求;模式上,构建“泵站+管网+调蓄”立体水交通体系,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极端天气对市民生活影响明显减少;管理上,推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方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水新格局,确保治理成效常态长效。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马昌湖连通、谢湾泵站等重点工程,持续优化资金调配,凝聚全社会治水合力,让“水乡园林”名片更亮、群众获得感更强。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四: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方面,潜江市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后期还有哪些投资规划?)
市城发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金克诗: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是按照“源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调度”的原则,通过完善应急备用水源体系、补齐区域管网建设短板、提升主力水厂供水能力、优化区域供水格局,推动我市城乡全域供水一体化,旨在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喝上安全、优质、放心的饮用水,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四五”期间,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张金等片区供水难题破解。投资1.2亿元,实施田张线62公里供水管网及张金五里碑加压站项目建设。建成通水以来,日供水能力达1.2万吨,有效解决了张金、熊口、熊农、龙湾等地无地表水源等问题,让101个行政村的约20万群众彻底告别饮用地下水的历史,喝上了更安全、更放心、更优质的好水。二是西南片区供水能力跃升。投资1.8亿元推进西南引调水42公里管网及后湖加压站建设,依托泽口水厂向高场、后湖、张金、运粮湖等区域供水,从“有水喝”向“喝好水”升级,保障片区群众用水稳定。三是主力水厂产能提升。投资1.5亿元扩建泽口水厂、园林水厂,制供水能力由15万吨/日提升至23万吨/日,为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确保在用水高峰期也能稳定供应。四是西北片区农村饮水提档升级。投资5300万元,实施西北片区农村饮水安全提档升级工程。建成投产后可有效提升高石碑、王场、广华、积玉口等乡镇的供水保障能力,让这些地区的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稳定的供水服务,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五是城市应急供水体系构建起“双重保障”。投资2500万元,实施了田关河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我市城市供水应急保障能力,在遇到极端天气或突发情况导致主水源中断时,能迅速启用应急备用水源,确保城区群众“用水不断档、安全有保障”。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主要从进一步优化全市城乡供水格局、强化城乡供水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区域供水设施保障能力、补齐区域供水管网短板等方面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资金筹措及项目建设力度,持续改善群众用水条件,为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谢谢!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