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 2025-10-16
访谈嘉宾 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龚华,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蔡敏,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玲,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纯梓,市文联副主席李建锋。
内容简介 10月16日,我市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根据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龚华先生;
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蔡敏女士;
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玲女士;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纯梓先生;
市文联副主席李建锋先生。
主持人:首先,请龚华先生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龚华: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潜江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交流“十四五”时期我市文旅发展成果。近年来,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兴市建设,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
一是文化惠民深入人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我们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宽敞明亮,功能设施完备,以较高的“颜值”与“内涵”成为深受市民青睐的城市文化客厅。全市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达到三级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其中浩口镇、竹根滩镇、积玉口镇、渔洋镇等四地综合文化站获评全省特级文化站。“红庙社区”自助图书馆、拖船埠红船书屋等8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点缀城乡,“播动潜江·文化驿站”等案例获评全省优秀。曹禺大剧院累计演出超500场,亲民票价让高雅艺术从“殿堂”走进寻常百姓家。成功举办湖北省“非遗贺新春”启动仪式、全国示范“村晚”展演湖北分会场等重要省级活动,常态化开展“潜江大舞台”“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惠民文化活动1500余场,公共文化服务的温度更可感可及。
二是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精品力作屡获赞誉。革命题材花鼓戏《红荷》进京展演并开展全国巡演,荣获湖北省“楚天文华剧目奖”、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小戏《有爱才有家》斩获第四届湖北艺术节“楚天群星奖”。歌曲《打花哪吔》获评第五届湖北艺术节群众文艺“十佳精品”作品。舞蹈《龙虾情韵》作为全省唯一作品参加2024年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成果展演。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将荆州花鼓戏首次从传统戏曲舞台搬上大银幕,获得第二十一届世界民族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文化遗产传承奖”。大型现代戏《外婆的返湾湖》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背景,生动描绘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美丽画卷。《秦雪梅》《李天保》等传统大戏以“老戏新演”形式焕发新生,《昨日重来》《问心》等廉政题材花鼓戏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第五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高水平举办,《雷雨》《日出》等经典话剧再度热演,曹禺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是文化根脉赓续传承,遗产保护绽放光彩。龙湾考古遗址公园经过十年建设,成功跻身“国家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利用项目入选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项目库。先后实施章华台基址展示馆提升、十号湖墓保护展示等多个文物保护项目。完成《潜江市革命旧遗址规划》编制,红军堤、红六军军部旧址等红色文物保护不断加强。顺利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394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8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潜江灯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7项,项目名录数量居全国同类县市前列。2025年1月,我市成功入选“中国文化百强县”,是全省获此殊荣的4个县域之一。浩口镇获评“全国非遗旅游小镇”“湖北省首届非遗特色镇村街区”,龙湾镇荣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等活动打通非遗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体验非遗。
四是文旅产业量质齐升,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营主体持续壮大,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43个,同比增长13.2%。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小龙虾稳坐城市顶流,2025年1-9月,接待游客73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8.9亿元,同比增幅均超17%。特别是在“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假期,“百万游客游潜江”“金秋文旅惠民”等系列活动成功引流,推动生态龙虾城、五七龙虾城出圈出彩,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龙虾美食打卡点。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与品牌创建,成功创建国家3A级、4A级旅游景区5家。其中,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我市4A级景区“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生态龙虾城获评“湖北旅游名街”“湖北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拖船埠村获评“湖北旅游名村”。潜江“小龙虾”主题交旅融合服务区成功入选全国示范案例,为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五是文旅形象日益鲜明,城市魅力全面彰显。从返湾湖马拉松的活力奔跑,到“潜江龙虾”产业博览会的产业盛典,再到曹禺文化周的好戏连台,一系列高能级活动的成功举办,共同擦亮了潜江立体生动的独特城市名片。创新举办“潜江龙虾”电竞嘉年华,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小龙虾主题电竞文旅IP。联合“与辉同行”团队开展龙虾溯源直播,创下全网曝光量超1亿的佳绩。“吃虾赏花之旅”“虾稻之乡 田园丰收之旅”等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返湾湖运动休闲旅游线路获评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文旅城市宣传片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湖莫岭村作为首批拍摄点登上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美丽家园》《家住长江边》等知名电视栏目先后走进潜江。此外,我们还主动走出去,赴广州、杭州、长沙、武汉等重点客源城市开展文旅推介,助力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持续跃升。
“十四五”即将收官,新征程催人奋进。“十五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瞄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为我市加快实现“千亿突破、百强进位”目标贡献更大文旅力量!谢谢!
主持人:谢谢龚华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请记者开始提问。
记者一:围绕“戏剧”和“小龙虾”这两张名片,潜江在打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有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蔡敏: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紧紧抓住潜江“戏剧之都”和“中国小龙虾之乡”这两张金字招牌,以文旅融合为核心思路,从“保护传承、活动赋能、融合发展”三个维度发力,推动潜江城市文化品牌从“特色标识”向“产业引擎”跨越。
第一,深耕保护传承,筑牢品牌根基。一方面,持续对曹禺纪念馆、曹禺祖居博物馆提档升级,更新展陈内容和形式,新增幻象剧场、多媒体互动装置新展项,提供听觉交互体验和沉浸式展览环境,增强文化展示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另一方面,以曹禺文化周为契机,邀请全国专业院团展演《雷雨》《日出》《原野》等经典剧目,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曹禺文化学术研讨交流,依托省内外学术资源出版《曹禺文集》《曹禺研究资料长编》等权威文献,让潜江成为全国曹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阵地。另外,今年我们牵头筹建湖北省曹禺文化研究会,将继续为曹禺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与理论保障。
第二,打造活动IP,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推动“潜江龙虾”IP建设,打造《龙虾星球》文化IP,探索龙虾与足球、电竞结合,构建全新消费场景,提升品牌影响力。举办“潜江龙虾”走进台湾,“潜江龙虾”武汉嘉年华等系列活动,搭建跨区域文化交流的桥梁,既让不同城市群众感受潜江龙虾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拓宽了“潜江龙虾”品牌市场版图,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实现了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第三,发展融合经济,激活品牌价值。一方面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我们将曹禺文化、龙虾文化转化为可体验、能消费的文旅产品,依托曹禺场馆,结合品虾、钓虾,推出专题研学课程。另一方面围绕曹禺文化、龙虾文化开发主题文创产品40余种,涵盖饰品、文具、家居用品等多个品类,让文化IP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在曹禺公园、梅苑广场等地打造雷雨广场、日出亭、原野长廊等文化景观,增添含有龙虾元素井盖、路灯等,将特色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让市民和游客在休闲漫步中便能感受潜江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协同提升。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依托湖北省曹禺文化研究会,推动曹禺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办好曹禺文化周等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升级曹禺文化旅游区业态、拓展文创产品开发,打造“白天品龙虾、晚上赏戏剧”的文旅消费链条,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二:十四五”时期,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纯梓: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学校以“树立人本理念,坚持市场导向,突出艺术特色,服务地方发展”为办学宗旨,坚持师范底色、突出艺术特色、打造产业亮色,在“十四五”时期深耕地方文化服务领域、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效整合优势资源,融入地方文化实践。学校师生积极响应并深度融入潜江市各项大型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文化惠民演出10余场,参与各类文艺演出30余次。学校深度参与曹禺文化周、龙虾节、潜江国际马拉松及自行车赛等节赛演出活动,成功承办首届江汉平原大学生篮球联赛,不断丰富地方文化体育生活;在潜江裁缝节期间,积极推荐优秀选手参与服装技能大赛与模特大赛,以实际行动助力“潜江裁缝”品牌建设;依托地方史志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曹禺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与推广工作,开展社会公益培训,持续助力地方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
深挖本土文化元素,推进精品剧目创作。积极探索潜江元素与学校艺术特色结合路径,创编排演了《红色记忆》《曹禺——我是潜江人》《虾乡之恋》《章华传说》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文艺精品;配合完成高石碑乡村振兴项目、拖船埠景观规划设计、潜江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成立校园话剧团,排演曹禺经典剧目《日出》《雷雨》,并在华中师范大学、潜江曹禺大剧院成功上演。
深化产教协同创新,文化事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聚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潜江龙虾学院、服装产业学院、江汉直播电商产业学院等特色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艺术专长,艺术创作频频斩获大奖,在省历届大学生艺术节评选中,学校获奖艺术作品数量与质量均居前列。
“十五五”时期,学校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本土文化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寻潜江文化之根、传潜江精神之脉,打造更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在国内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精品,为“千亿突破、百强进位”贡献江职力量!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潜江市是如何引领全市文艺工作者,以笔墨光影抒写新时代潜江发展故事的?
市文联副主席李建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潜江市文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打造文艺品牌、开展文艺活动,谱写了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潜江城市知名度。擦亮曹禺文化品牌,2024年第五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期间,市文联承办了中国剧协曹禺戏剧文学讲师团改稿培训会、“强基工程”湖北省六级联动文艺志愿服务交流座谈会、摄影展等多项活动,反响良好。提升“潜江诗群”品牌,举办了章华台诗会暨潜江诗群研讨会,出版《潜江诗群》《诗写潜江》《诗韵潜江》等作品集,“潜江诗群”在国内文坛的影响力愈发凸显。挖掘名人文化资源,推动杜鸣心音乐陈列馆布展及杜鸣心音乐厅改建工程。深化协会品牌创建工作,举办了首届江汉平原舞蹈大赛、全市首届少儿戏剧曲艺大赛、第四届潜江市摄影艺术展、“奋进:四化同步示范先行”主题书法展等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文艺活动。
二是坚持服务中心,文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响应市委推进虾稻产业向全链融合升级战略,围绕龙虾产业开展主题征文、推出主题歌曲、制作主题画册,以文艺赋能潜江高质量发展。推出潜江龙虾主题歌曲《想你》,举办“生态龙虾城杯・我为潜江龙虾写对联”活动,开展“永绍杯・潜江龙虾 红遍天下”摄影展,编辑出版《虾起潜江》摄影画册、《诗咏潜江龙虾》诗词集,邀请中国摄影界最高成就奖金像奖获得者李亚隆创作以潜江龙虾为主题纪实摄影《汉出青虾》,不断提升“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内涵。
三是聚力文艺惠民,展现志愿服务新作为。常态化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活动,每年春节期间组织文艺家走进基层开展送春联、送全家福活动,已举办十二届“潜江市迎春美术作品展”,开展“文艺下基层 惠民暖人心”专场演出、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宣讲演出、首届荆州花鼓戏戏迷夏令营、“好戏送到家门口”湖北戏曲票友群英会、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基层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文艺服务,增强文化获得感、生活幸福感。
“十五五”期间,市文联将聚焦重大时代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聚焦湖北“支点建设”的火热实践,用潜江的视角、潜江的故事、潜江的表达诠释伟大征程与时代精神,以文艺之力为湖北在“支点建设”、潜江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注入强劲动能。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记者继续提问。
记者四:守正与创新是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请问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在推动花鼓戏“守正创新”发展中有哪些举措和成果?
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玲: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传统戏曲“守正创新”的实践道路上,始终坚持以创作为核心、以演出为支撑,推动荆州花鼓戏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播。
在艺术创作方面,我们聚焦“守正”传承与“创新”表达并重。一方面,复排《血冤》《秦雪梅》等7部传统大戏,依托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等名家工作室传习折子戏24部,筑牢非遗传承根基;另一方面,积极创排现实题材与廉政主题作品,如荣获“屈原文艺奖”的《红荷》、获湖北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的《外婆的返湾湖》,以及入选全国清廉戏曲展演的《昨日重来》和省级获奖剧目《问心》等,积极发挥戏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众审美崇尚等诸多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演出实践方面,我们坚持“走出去”与“沉下去”相结合。多部剧目登上国家级平台,《河西村的故事》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工程,《红荷》《摘花》等参加全国展演,并依托保利院线在全国巡演30场。同时,我们深耕本土,每年开展“送戏下乡”近百场、剧场惠民演出50场,推动“戏曲进校园”超600场,并与汉口学院合作设立花鼓戏研究中心及鉴赏课程,构建多层次传播体系。
下一步,我院将继续以作品立身、以演出聚力,为荆州花鼓戏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生命力,也为地方文化繁荣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谢谢!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