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 2025-10-21
访谈嘉宾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华,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张贵毅,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郑欣,市供水管理局局长周蓉。
内容简介 10月21日,我市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根据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华先生;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张贵毅先生;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郑欣先生;市供水管理局局长周蓉女士。
首先,请戴华先生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情况。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华: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十四五”以来,潜江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市两次获国务院通报表彰。2022年6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并分配支持资金2000万元。同年9月,打造虾—稻特色产业链构筑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典型做法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现将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粮食蔬菜产量创新高,潜江人的饭碗端稳盛满。一是密植地块田埂装满“米袋子”。克服疫情、极端天气、农资上涨等不利条件,我市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实现三年连增。2024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55.07万亩,总产量60.78万吨,创2019年以来新高。2025年预计粮食总产量可达到61万吨。二是盖足现代设施充实“菜篮子”。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5%,标准化养殖比重达80%。蔬果集约化育苗比重达80%,设施化栽培蔬菜瓜果面积5.83万亩。2024年蔬菜实现种植面积32.57万亩、产量98.37万吨,2025年蔬菜产量预计可突破100万吨。肉类、禽蛋产量持续增加,产量已达到9.32万吨,有效保障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建全高标农田守好“命根子”。按照“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总要求,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建成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12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10万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技赋能平原生产旺,三农人的力量更新培强。一是新农人队伍持续壮大。建设农民田间学校2家,为农业人才提供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渠道。选派290名技术员下沉一线,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依托市农广校、龙虾学院等机构培训虾-稻产业人才2894人次。培训科技示范主体1000余户、种养大户6600余户。二是新农机铁军持续扩张。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老旧农机淘汰力度,加快先进可靠农业机械推广应用。2021年以来,已报废机具5775台,补贴新增各类机具8768台。北斗农机智能终端1768台,整地、播种、植保、收获(含烘干)机械保有量可有效满足生产需求。预计到今年年底,农机总动力将保持在150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5%。三是新农技应用持续推广。推广新品种80余个、新技术30余项,推动2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主推技术普及率达98%。以绿色种养循环为代表的技术项目实施,累计消纳畜禽粪污76万方,固态粪肥还田24万亩,液态粪肥还田17万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虾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5个湖北省首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5%以上。
三、聚链成群产业引领强,村里人的荷包厚鼓牢靠。一是融合发展成效突出。争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央及省级支持资金超过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40亿元,焕新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面貌,实现虾-稻产业升级提质。制定农业微生物发展措施、更新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产业业态不断丰富,韧性不断增强。全市“免申即享”惠企政策覆盖范围由农业企业延伸至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年给予市场主体免审即享支持资金不低于500万元。二是市场主体活跃度高。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9家,其中省级以上32家(含国家级5家)。建设虾、稻、半夏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个。小龙虾加工能力达80万吨,5家企业年产值超5亿元,其中2家达10亿元;稻米加工能力超120万吨,3家国家龙头企业产值均超5亿元。预计2025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达150亿元。三是联农带农增收显著。积极对上争取并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6元,同比增长6.6%,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立足“十四五”坚实基础,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提升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品牌辐射力和带动力,持续大范围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加快形成千亿特色产业集群,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科学编制“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潜江力量。谢谢。
主持人:谢谢戴华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请记者开始提问。
记者一:“十四五”期间潜江市在小龙虾加工产业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未来又有哪些规划?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郑欣先生回答。
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郑欣: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十四五”期间,我市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实施等多项举措,推动小龙虾加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在龙头企业培育与产能提升上成果显著。目前已成功培育小龙虾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与2021年相比新增7家;加工能力由2021年的35万吨提升至80万吨,增长128.6%;同时,冷链仓储配套不断完善,冷链仓储容积已超140万立方米,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政策项目持续推进。以“虾十条”为抓手,推动加工产业提质升级。2022-2025年,通过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十大重点产业链、小龙虾提质增效及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四大重点项目,成功争取补贴资金合计1.16亿元,为全市小龙虾加工企业技术升级、产能提升与链条完善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产业技术不断革新。一方面,产品体系持续丰富,已涵盖从基础加工产品(如虾尾、虾仁等)到高附加值产品(如甲壳素、壳寡糖等)的60余种品类,深加工产品占比已达74%,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另一方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构建,建立虾壳回收处理体系,实现了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接下来,我中心以“虾十条”为指引,在养殖模式与技术创新方面,重点推进“四季有虾”冬虾稻田养殖模式,推动“潜江龙虾”由一季红变四季红,培育全年小龙虾消费习惯;在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方面,着力完善加工环节的自动化改造和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引进AI视觉分拣与自动剥虾机等智能装备,推动企业生产流程优化升级;在高端精深加工项目方面,着重推进甲壳素全组合分离与利用等产业化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小龙虾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记者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十四五”期间,潜江市在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举措?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张贵毅先生回答。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张贵毅: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坚决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连续四年获评“全省耕地保护先进地区”,累计获得省级专项奖励资金1921万元,为全市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主要采取了五项关键举措。
一是织密保护网络,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行为,严守“农田姓农、良田种粮”底线。全面推行市、镇、村三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确保每块耕地都有专属“监护人”。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180.49万亩耕地和152.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
二是实施占补平衡,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十四五”期间,通过土地整治、增减挂钩等项目实施,严格执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政策,累计生成补充耕地指标2.66万亩,直接创造财政收益15.42亿元。2021年以来,全市共使用补充耕地指标1.71万亩,保障了219个省、市重点项目顺利落地,既筑牢了粮食稳产根基,又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土地要素保障。
三是加大耕地恢复力度,扭转耕地流失态势。2021年以来,通过强化政策宣传、严肃责任追究、层层传导压力,全面推进耕地流出问题整改,累计恢复耕地5.23万亩,成功实现耕地从“净流出”到“净流入”的根本性转变,确保全市耕地面积不减少、总量动态平衡。
四是推进全域整治,促进“增粮”与“增亮”协同发展。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为抓手,投资15.39亿元,覆盖4个镇、区21个村,整治范围21.34万亩。通过统筹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与生态修复,优化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新增耕地8861亩,提质改造2.6万亩,有效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化、质量等级化。
五是强化执法督察,坚决遏制违法占地行为。建立“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整合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与日常动态巡查资源,构建立体化监管网络。近年来累计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48宗,拆除违法建筑物及设施5.6万平方米,全市耕地保护秩序持续向好。
为巩固提升耕地保护成效,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巩固保护成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守住现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二是深化提质工程。持续推进占补平衡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优化空间格局。科学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强化执法监督,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四是升级智慧监管。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耕地保护科技化、智能化水平。
保护耕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守护每一寸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潜江力量!谢谢!
记者三:农村供水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请问“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在农村供水保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主持人:这个问题请周蓉女士回答。
市供水管理局局长周蓉: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小小水龙头连着千家万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关系着老百姓的健康福祉。“十四五”期间,我们聚焦农村供水“三个转变”,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从单元分散向规模集中转变,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累计筹措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约4.91亿元,实施了供水工程新建、改扩建项目,日供水能力提升了4.7万m3,铺设了供水主管网约220.6km,惠及农村供水人口约36万人,解决了跨区域管网输配能力的问题,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打好基础。二是从传统管理向数智化管理转变,提升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水平。以“水质水量达标、管理服务到户”为目标,通过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良性运行的管护机制逐步确立。我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均由专业化公司实行标准化管理,规模化水厂供水覆盖率100%,我市当前已达到县域农村供水分片统管水平,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三是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多部门联动加强水质监管。我们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农业部门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从源头端来看,我市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均已完成了划定,加强了源水保护;从末端来看,我市农村水厂均配备了净化消毒设施设备,且陆续配备水质在线监测设施,水质有了更高保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喝好水”的愿望。
下一步,我们将科学谋划“十五五”工作,为推动我市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