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25年小龙虾养殖生产的指导意见
各区、镇、街道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各二级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 省财政厅《关于支持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鄂农发〔2023〕25号)文件精神,按《潜江龙虾产业绿色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安排,以推动潜江龙虾产业量质并进、节约利用水资源、绿色低碳高效等为目标,进一步拓宽小龙虾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成全国虾-稻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推动潜江龙虾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现就2025年我市小龙虾养殖生产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人民对优质水产品、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结合起来,以加快培育潜江龙虾产业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持之以恒推进潜江龙虾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潜江龙虾”省域区域公用品牌效益聚势赋能。
二、重点任务
(一)注入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广虾稻共作标准、复合模式,不断优化升级虾稻共作立体模式,引入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名特优水产品种,形成“虾稻+N”特色养殖新布局。推进减肥减药行动,通过以草养虾,秸秆还田,减少投入品投放,实现养殖循环利用,确保“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二)聚力提升育繁养一体化水平。按照不同小龙虾养殖模式稻田改造标准,对损坏的田埂、池埂、进排水设施、防逃设施等提前进行维修及改造,尽可能提升虾稻田育繁养一体化水平,减少因低温阴雨冰雪、高温干旱等恶劣自然天气对小龙虾生产的影响,确保在恶劣自然天气影响下有自给充足的健壮早苗。
(三)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集群发展。鼓励小龙虾养殖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与个体养殖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潜江小龙虾供应链平台,主动对接大型加工企业、餐饮连锁企业、大型连锁商超和各大高校后勤集团等,通过“互联网+直采”、“互联网+定制生产”等新模式建立直供基地。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教育农园、研学基地、农事体验等新业态,促进小龙虾养殖与餐饮美食、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有机融合,拓展小龙虾产业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
(四)引导养殖主体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持续推进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要求小龙虾养殖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养殖日志》记录制度,实现“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全覆盖,依法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
(五)提高小龙虾保险服务水平。强化小龙虾保险投保面积核实、跟踪监督工作,配合承保机构做好小龙虾农业保险承保、定损、理赔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提高养殖主体抗风险能力及满意度,确保惠民政策落实落地。
(六)加快实现虾稻扩面增产、提质提效。以确保实现全市粮食、水产稳产保供为目标,围绕养殖空间拓展、标准基地建设、高效模式推广、技术服务指导、质量安全保障、示范带动引领、惠农政策落地落实等方面,稳步推进虾稻扩面。根据作物收割时节,选择1-2个点示范引领,总结做法经验,全面实现扩面10万亩的目标任务。
三、推广内容
(一)布局优质虾苗供应基地建设。加强“潜江红3号”、“科潜1号”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攻关,科学规划优质虾苗基地养殖布局,优化养殖结构,使苗种繁育区域化、专业化。具有一定苗种繁育经验的区镇街道要在水资源环境好、地理位置适宜区域提前做好优质虾苗繁育基地建设,确保新品种推广后能上市大量优质虾苗,保障“四季有虾”苗种供应,进一步提高优质虾苗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
(二)加强养殖模式创新力度。以虾稻共作标准模式为基础,创新推广复合模式、立体模式,形成虾稻种养新布局。一是稳定发展虾稻共作标准模式。力争2025年全市虾稻共作标准模式养殖面积保持在67万亩,亩平产出田虾苗和库虾占比50%,高品质商品虾占比50%,亩平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二是大力推广虾稻共作复合模式。支持张金镇、熊口镇、积玉口镇、浩口镇等有条件的区域发展虾稻共作复合模式,力争2025年发展虾稻共作复合模式面积达20万亩。收获高品质大规格商品虾占比80%,亩平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创新发展“虾稻+N”立体模式。支持浩口镇、渔洋镇、老新镇等发展虾稻螺立体模式达1万亩以上。支持龙湾镇、浩口镇、运粮湖管理区、积玉口镇等发展虾稻鳝立体模式面积达5万亩以上。支持王场镇、周矶管理区、周矶街道、广华街道、高石碑镇等建立虾稻蛭立体模式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虾稻蛭立体模式面积1000亩以上。支持白鹭湖管理区、杨市街道、后湖管理区、高场街道、总口管理区等发展虾稻鱼(常规品种)、虾稻鳜、虾稻蛙、虾稻鳖、虾稻虾(罗氏沼虾)等虾稻共作立体模式达2万亩以上。力争2025年全市虾稻共作立体模式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大虾占比60%以上,亩平增收2000元以上。
(三)巩固发展“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按照池塘精养条件下成虾“一年养三季”不同季节和养殖阶段小龙虾适宜的生态环境构建技术、时空资源配置、精准营养与投喂策略、病害绿色防控、养殖尾水处理等关键养殖技术。对普通精养池塘通过设置隔离设施将池塘分为繁育区和养殖区,实现繁养分离,达到满足“四季有虾”模式要求。力争2025年全市“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达到6万亩,高品质商品虾占比70%以上,亩平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心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生产服务科、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专班要加强与各区镇处水产服务中心负责人对接,及时掌握各地虾稻共作多种养殖模式推广情况,并统计汇总相关信息。
(二)加强管理。各区镇街道水产技术服务中心要利用秋冬农业开发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做好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设备维修养护。要及时指导养殖户清淤除杂消毒,抓好秋冬季日常管理,督促养殖户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水草种植、水质调节、水位控制及投饵管理,共同推进探索环保高效的绿色小龙虾养殖模式,为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
(三)强化宣传推广。各区镇街道和相关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典型剖析,努力打造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范例和样板。要做好政策宣讲,切实让生产经营主体和群众深入了解推进潜江龙虾产业绿色发展的有关政策和重大意义,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强化落实。各区镇街道水产技术服务中心要强化责任,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在保障小龙虾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保障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切实保障虾稻扩面增产任务的全面推进。要指导养殖户做好生产记录,正确使用投入品,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中心将及时对工作开展中的亮点和典型进行宣传,并在评优晋级、项目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2024年10月15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