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化工产业都是潜江的支柱产业,曾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单一的石油化工和盐化工产业集群,能耗高、污染重,曾经一度被生态环境部挂牌督办、停产整改。近年来,潜江市着眼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着力打造绿色循环经济,取得良好效果。
一、抓招商引资,补齐产业结构短板严把环保关口,提高招商质量。一是微电子材料产业形成“小气候”。围绕协同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引进晶瑞股份、鼎龙控股、北旭电子、达诺尔、中巨芯科技等16个微电子材料项目,生产线涵盖光刻胶、抛光液、正型光阻、电子级超纯试剂等“卡脖子”产品。主动对接中怡国际、南大光电、江丰电子等20家行业标杆企业,作为微电子材料产业项目储备。二是化工新材料产业聚成“新高地”。依托潜江化工资源,引进了金澳油品升级、浙江孚诺林、唐棕新材料等102个高质量新材料项目,产业链关联度达89%,推进了新材料行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化工园区“酸碱氢氯”等基础原料产能的二次释放。三是智能制造产业驶入“快车道”。深耕家居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制造等,引进了乐佳家居、忠华集团、国电投风电等项目,储备了振烨集团、东旭光电等体量大、质量好的项目,夯实了智能制造产业板块基础。四是特色产业呈现“满天星”。休闲食品产业引进安井食品、周黑鸭等项目;小龙虾产业推进了莱克食品、柳伍水产、昌贵水产等市域内龙头扩规充能;纺织服装产业依托张金、龙湾服装产业园落户37家服装制造企业。
二、抓清洁生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是园区精准溯源。在全市化工园区开展大气污染源监测,查找VOCs、硫化氢、氨气等污染物高排放区域,对主要污染物质进行科学比对,迅速分析辨别污染物,快速锁定污染物来源,实施精准防治。二是指导技改升级。利用“企业服务周”组织生态环境、经信部门以及环境专家赴企业开展集中服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常态化帮助企业技改升级,提出改造升级建议146条,指导金澳、永安、金华润化肥等用水大户节水改造和污水近零排放试点。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帮助企业全流程节能减排,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三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对化工、冶金、冶炼、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8家重点企业实施无低费方案235个,中高费方案32个,实现节水138811吨、节电10460326度、节煤30014.75吨。减少废水排放110012吨、COD排放量6.478吨、氨氮1.1613吨、二氧化硫188.235吨、氮氧化物193.786吨、颗粒物360.486吨。
三、抓循环利用,打造资源利用闭环优化园区企业布局,促进园区企业资源互相利用,打通资源利用上下游,提高园区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根据园区资源产出情况安排入园。围绕化工“三废”的循环利用,引进长飞科技、日本信越、晶瑞股份、伊格特新材料、湖北鼎龙、兴训半导体等企业集中落户园区,实现化工废弃物循环利用。二是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管廊和交通建设,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上下游产出物的“点对点”定向利用,为企业减少运输成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