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垦荒历史 弘扬农垦精神 ”访谈 (一)

发布日期:2023-08-11 08:51 来源:白鹭湖管理区

“记录垦荒历史 弘扬农垦精神 ”访谈 (一)

60年风霜雨雪,60年挫折磨砺,60年上下求索,60年同舟共济,白鹭湖一次次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闯过险滩困境,不畏艰险,风雨兼程,奋勇拼搏,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回望过去60年,一代代农垦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敢教日月换新天,好一幅幸福、和谐、生态、宜居的瑰丽画卷展现眼前。白鹭湖广大干部职工已经步入了小康生活水平,正朝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进,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蒸蒸日上。

 为了更好纪念白鹭湖建场60周年,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青年一代深入了解农场发展历程,增进大家对农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通过采访和征文等形式,展示老一辈农垦人励精图治、奉献敬业,砥砺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风貌,激励新时期新时期农垦人以他们为榜样,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传承他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在建设“实力、开放、绿色、精致”四个白鹭湖征程中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再立新功!

风雨征程六十载  白鹭湖畔筑辉煌              我出生于1949年11月,现龄74岁,1965年参农场劳动,1974年12月入党。如今已是白鹭湖农场一名退休老党员。     

1963年冬,我随父亲从西大垸农场(2003年更名白鹭湖农场)肖桥分场一队搬迁到关山分场七队(现关山十队)居住。当时一同搬迁的有12户54人,是农场第一批从肖桥、冉集向关山、田阳搬迁的职工,关山分场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至今记忆尤深。

  当年,出了赵坮(现新湖分场与肖桥分场一队接壤处)往西至张金镇万福闸,沿线总干渠两岸凹凸不平的堤坝上没有几户人家。冬天总干渠水位下降时,堤坝才能显现全貌,到了第二年春季,只要一下雨,河水上涨,低洼的段面就开始泄水,总干渠的堤就像一条小田埂。当时的关山分场只有老周垸是垸田,田块有些规整,一队、二队、三队、五队职工在里面种有农作物,其余的都是荒地,让人倍感凄凉。

     记得1968年夏季,一队女职工徐再姆在龙虎河(现关山电排河后面)旁的稻田里栽秧后,收工回家休息。第二天起床时发现床上有血迹,当时以为是来了“例假”。再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是一只蚂蟥还叮在腿上吸的血流在床单上。上世纪70年代,西大垸农场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肖桥会挖河、关山会灭螺、田阳会种田,冉集会种棉”。1969年大水后,全场有钉螺面积1000亩以上。1976年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03人。关山个人治疗血吸虫病次数最多的就是九队的邹柏林,从6岁开始连续治疗血吸虫病9次,绰号“小老头”,于2003年9月殁于肝硬化,年仅38岁。

 当时每年汛期一到,防汛就是关山分场和农场干部职工天大的事情。从1969年到2020年,只要险情一出现,农场党委就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帮助关山防汛抗灾,多年来才免于水患。2003年汛期关山龙虎河堤溃口,在农场党委的统一指挥下,举全场之力,奋战12小时才堵住溃口,全力挽回了1万多亩农作物灾害损失,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2003年起关山龙虎河堤从九队到关山电排站全线堤段加高加固后,水患在逐步减轻。

    如今的关山分场,白龙公路贯穿关山全境,关山大桥横跨总干渠。站在关山大桥上远眺,渠通四方、公路纵横,房屋整洁。

 窥一斑而知全豹,关山的变化只是白鹭湖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首60多年来白鹭湖农场从拓荒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每一步的发展都凝聚着一代代农垦人的心血和汗水。勤劳朴实的农垦人把渺无人烟的荒湖变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社会系统,如今的白鹭湖已是一片繁荣,到处生机盎然,农场职工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整齐的高楼鳞次栉比,家家户户的小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路面。广袤的田野上,职工辛勤地描绘着幸福的画卷,春季蛙鸣虾跃,秋季稻舞金浪。
    迎着党的二十大的奋进号角,踏上“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漫漫征途,白鹭湖1.4万人民接力创业谋发展,与时俱进铸辉煌,正紧紧围绕“实力、开放、绿色、生态”定位,昂扬奋进,自强自信,正在抒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