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垦荒历史 弘扬农垦精神 ”访谈 (二)

发布日期:2023-08-11 09:10 来源:白鹭湖管理区

“记录垦荒历史 弘扬农垦精神 ”访谈 (二)

潜心耕耘三十载 撑起水产一片天

在白鹭湖农场新湖分场,乐继高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被当地人誉为“鱼专家”。他30多年来一直扎根基层水产一线,脚沾泥土、俯首躬行,潜心水产繁育技术,服务群众渔业生产,推进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实现水产业绿色生态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了白鹭湖这片沃土上。

乐继高于1986年毕业于湖北省水产学校后被分配到西大垸农场水产公司(现更名为白鹭湖农场新湖分场)参加工作。当时他来场时,眼前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蒿草丛生、蚊虫肆虐、道路坑洼,简陋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让他感受到了极大的心理落差。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结果还是没跳出农村这“农门”。身边许多像他一样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农场后,因忍受不了这艰苦的条件,先后都离开了农场。他的父亲得知情况后,也为他在老家找了个较好的单位想要他调离农场,当时他心里也曾打起了“退堂鼓”。

“农场正处在建设发展阶段,来自五湖四海的许多农垦人正在艰苦创业,农场的建设发展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撑。目前生产条件虽然落后,但农场地处四湖总干渠流域的白鹭湖,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好地方,你的专业一定有用武之地,这里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当时一名老领导的一番话打消了我离场的念头,乐继高说。

看到老一辈的农垦人战天斗地、开荒打草、平整土地、筑路修桥,热火朝天的景象点燃他干事创业激情。当时农场水产养殖业正处于粗放传统养殖阶段,水产养殖生产力低下,千湖之省水产品还远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距科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他在思想上愈加坚定,决定留在农场,与他们一道建设发展农场,改变落后面貌。

他在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后,暗暗下定决心要扎根农场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为农场经济发展、渔民增产增收,通过自己所学知识把从传统渔业推向现代渔业进步,一点一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刚参加工作不久,单位正在实施“精养鱼塘及饵料加工技术课题”任务。他潜心专研,通过推广使用增氧机、投饵机、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技术,使传统的渔业亩产不足2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极大地提高了渔民单产和收入,同时也能满足当地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鱼苗繁育技术含量最高,工作上也最辛苦,鱼苗孵化期间,孵化环道往往要寸步不离的进行观察,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为确保养殖户水产养殖的苗种得到保障,每年在鱼苗繁育孵化期间,经常以生产一线为家,把工作上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从繁育孵化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人员的组织与安排、生产管理、销售、新品种的开发与技术攻关都是亲力亲为。特别是每年鱼苗繁育关键时期,他在繁育基地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与生产人员一起同生活、同劳动。虽然每天休息的时间很短,也没有节假日,但孵化出优质的鱼苗给水产养殖户是他最大梦想和追求。  

他认真科学的态度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让新湖分场水产繁育中心在周边县市小有名气,也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大力支持,繁育中心的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滚雪球方式和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不断进行完善和扩规。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从原有繁殖面积60亩,产卵孵化硬化设施面积450平方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繁殖面积达到340亩,孵化设施建设面积达到多5000平方米,先后实施池塘、沟渠清淤改造高标准化建设和电力、公路等设施整体提升。

条件的逐步改善也为水产繁育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发展后劲。在品种规模开发上,他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建立技术协作关系,通过理论的指导和自身的实践,每个新品种在开发引进过程中,从引种驯化、亲本培育、产卵孵化、苗种培育等,鱼种及成鱼养殖各环节都进行技术攻关。特别是长丰鲫的制种工艺,采取异精雌核发育、细胞工程技术即核质杂交技术,通过多规格、长期选育等多项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从而形成了具有生长速度快,经济性状优良等特点,其中鲫鱼品系中的“颖鹭鲫”2008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并在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内进行推广应用。先后成功选育了并经国家审定了长丰鲢、长丰鲫两个新品种。同时从原单纯的生产四大家鱼鱼苗,发展到以生产颖鲤、长丰鲫、长江大口鲇、长丰鲢、黄颡鱼、泥鳅、黑尾近红白、斑点叉尾鮰、黄鳝等名特优为主的特色品种,为职工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养殖增效提供了种苗来源。

新品种在生产技术上成熟一个,在鱼苗生产规模就上一个档次。鱼苗的年产量从最初的8000万尾发展到现在年生产5亿尾。生产鱼苗的产值达到100万元。经过近三十多年发展,已将水产良种繁育中心不断做大做强,并打造成为潜江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种苗推广应用面积最广的鱼苗繁育基地。

由于繁育中心生产的鱼苗品种优质、生长快、易饲养、效益好,生产上很快得到应用与推广,许多养殖户和苗种繁殖场家前来购苗或是进行引种。苗种除满足农场及省内的当阳、枝江、江陵,还远销到北京、上海、广西、乌鲁木齐等20多个省市。不远千里养殖户深有感触地说“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白鹭湖虽然地理位置偏僻,我们是奔这里的苗种质量好而来啊”,这些优良品种不但给单位创造了较好的效益,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被湖北农垦局授予“湖北农垦水产良种繁育中心”,2014年又被省水产局授予“湖北潜江长丰鲢良种场”的省级水产良种场。

他十分注重渔业生产技术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分场常规渔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在养殖户中推广新的渔业机械、配合饲料、养殖的方法,经常为群众开展鱼病检测,和鱼病防治和水质保护改良等培训,使单位渔业生产逐步走向科学化、机械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化渔业标准,养殖户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新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也在不断地得到推广应用。“虾—稻”、“莲藕—虾”共作模式、“虾-稻-憨(鳝、鳜)多元种养模式”和“鱼-鳖-果-禽”立体综合种植养殖模式经过示范带动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名特优品种长江大口鲇、颖鲤、长丰鲫、长丰鲢、斑点叉尾鮰、黑尾近红白、沙塘鳢的套养或混养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对养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养殖增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在担任新湖分场场长期间,又面临水产养殖废水排放的问题。在通过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两期“标准化池塘改造及养殖尾水治理项目”落户到新湖分场,项目总投资2828万元。通过项目建设实施达到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可进行循环再利用,实现绿色、生态健康良性循环养殖。项目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受益农户达到800多户。

扛起沉甸甸的责任,也收获的金灿灿的荣誉。他于1998年完成《长江大口鲇的驯养及人工繁育研究》课题研究,单位和个人获湖北农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多次被农场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7年被潜江市水产局授予水产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被潜江市人民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获潜江优秀共产党党员称号;2013年完成《鲢新品种“长丰鲢”选育和推广应用》课题研究,单位和个人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