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白鹭湖管理区新湖办事处黄颡鱼养殖基地,34亩鱼塘波光粼粼。近日,养殖户赵祖才打开增氧机,并开始喂食。只见他把“早餐”撒入鱼塘,一条条青黄的黄颡鱼在水中争食,整个鱼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黄颡鱼(又称“黄骨鱼”)作为一种肉嫩鲜美的淡水鱼,深受食客喜爱。但相较于“四大家鱼”,黄颡鱼的养殖门槛和环境要求都非常高,让不少养殖户望而却步。而赵祖才不仅养得好,而且卖得俏,这其中有何秘诀?
科学养殖,是赵祖才一贯的做法。每天,他都会开启增氧机至少5小时,早晚两次喂食,并定期测试水质,调制生物试剂。
“黄颡鱼畏光,投喂时间一般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要根据天气和季节不断进行调整。”赵祖才介绍,这种鱼“身娇肉贵”,一旦操作不慎,出现投喂不当或水质不良的情况,就会引发疾病导致大面积死亡。
今年58岁的赵祖才养鱼已经20多年了。与大多数养殖户一样,起初他主要饲养“四大家鱼”,但很快他便发现,虽然“四大家鱼”易养快长,但市场饱和、经济效益低。于是,2016年,他腾出一片鱼塘开始试养黄颡鱼。
“相比于‘四大家鱼’,黄颡鱼养殖技术要求更高、周期更长,风险更大。”赵祖才说,即便如此,黄颡鱼的养殖密度更大,市场价也更高,算下来效益更好,亩均纯收入至少8000元。
第一批黄颡鱼丰收后,他便开始扩大规模,将一个池塘扩大为两个池塘。同时,四处拜师学习水花育苗技术,节省养殖成本。如今,赵祖才家4个鱼塘化身“子母塘”,其中两个用来养殖成鱼,两个用来进行水花育苗。
“水花需在‘子塘’待半年后才能‘变身’鱼苗,然后才能投放至‘母塘’。”赵祖才告诉记者,受年初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今年他家2个“子塘”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现象,损失不小。眼看着投苗时间将至,他又投入12万元从四川购买鱼苗。“如果是水花,加上育苗成本总共也就2万元左右。”天灾不可挡,好在是第一次亏损,赵祖才很快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
目前,经过精心喂养,他家的鱼品相、口感俱佳,还未上市就已接到了不少订单。“养殖黄颡鱼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捷径,就是要多观察、多留心、多研究。”赵祖才表示,接下来,他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探索提升黄颡鱼品质,并为其他养殖户提供技术帮助,希望一起携手奔富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