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泰丰街道深入开展集中整治,统筹推进“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着力实现集体资产清仓见底、权属明晰、管理规范,保障村集体和群众合法权益。
一是专班牵头“查”,坚强组织明责任。通过组建“清仓见底”专项工作组,明确分管及驻村包保职责,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项”为原则,对全街道农村集体资产开展拉网式清查。通过查阅历史合同、实地走访核验、对照台账查实物和对照实物查台账“双向核查”等方式,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截至目前,累计清查集体资产585宗,涉及金额9949.6万元。集体资源3225条,资源总面积15200亩。
黄垸村资产资源台账公示
二是机制保障“查”,规范流程保准全。全面清查后,街道统一制定资产资源验收台账,实行“统一填报、统一装订、统一公示”,将清查结果规范录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逐条录入资产名称、数量、价值等关键信息,安排专人交叉复核、专班终审,确保数据“账实相符、不重不漏”。通过数据录入实现资产信息化管理,为后续监管和利用提供支撑;同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确保数据时效性,为“三资”管理有序推进筑牢基础。
一是借势宣传“改”,发动群众聚合力。在全面清查基础上,泰丰街道深入开展问题排查,针对已清查资产逐一梳理风险点,通过查阅资料、比对法规、走访人员等方式,细致排查权属争议、合同违规等问题。同时,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在12个村(居)公开专项整治工作举报电话,鼓励村民积极参与问题排查,提供线索和建议。
白窑村小组村民代表会协商清单问题整改
二是分类施策“改”,清单管理抓落实。目前,已排查出合同缺失、权属不清、管理不规范等方面资产资源管理问题33项。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由经管站点对点指导,为后续的问题整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闲置资产“活”起来,一村一策促增收。对闲置厂房、鱼塘等资产,通过修缮改造、对外租赁等方式,实现“沉睡资产”转化为“增收资本”。如葛柘村渔塘通过专班入户协商、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收回集体后重新发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4万元。勤俭村和白窑村通过清理原由村民无偿使用的鱼池收回集体发包,分别增加收入6千元和8千元。护城村盘活集体冷库,年增收10万元。二是低效资产“优”起来,合同整改涨收益。针对经营效益低、合同约定不规范的资产,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对租赁期限长、租金明显低于市场水平的“低价合同”,通过协商续签、合规调整租金等方式优化。截至目前,全街道通过闲置资产盘活、低效合同整改,累计为村集体年增收超50万元。
此次“三资”清查,既是对集体家底的“全面体检”,更是对乡村振兴动能的“深度激活”。下一步,泰丰街道将通过不断完善“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切实筑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根基,让“清仓见底”的成效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真正实现集体资产“家底清、监管严、效益高”的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