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丰街道持续实施后备干部储备行动,聚焦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着力破解村干部队伍建设“青黄不接” “人才断层” “战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发展本领强、治理能力优、服务水平高的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队伍,为推动社区治理、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咱们村的小蒋年纪轻、有想法,还特别踏实肯干,推荐她当后备干部,准能给村里带来新活力!”在葛柘村的座谈会上,老党员的发言赢得了在场群众的一致赞同。大家口中的 “小蒋”,是24岁的00后蒋莉蓉。此前,她在外地一家企业从事行政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和清晰的职业规划。选拔后备干部之际,葛柘村 “两委”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位懂电脑、会表达的年轻姑娘,先是通过电话介绍村里的发展现状、后备干部的培养政策,又两次专程上门,和她聊村里的产业规划、民生需求,以及年轻人返乡能施展的舞台。经过反复考虑,她最终决定辞去外地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后备干部,“能为家乡做事,比在外打拼更有归属感!”
为打破“选人只看熟人、推荐只凭印象”的局限,泰丰街道推出“三访三问”选拔法,让优质力量“浮出水面”。街道组织专班深入各村(社区),访党员骨干问“谁靠谱”、访群众代表问“谁贴心”、访企业商户问“谁能干”,广泛收集民意。泰丰街道将后备干部来源聚焦到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逐村开展摸排,全面了解掌握真正能够带领推进乡村振兴的人选。坚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挑选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甘于奉献、敢闯敢拼,能够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优秀人才。
目前,街道共储备后备人选42名,其中35岁以下占比61%,大专及以上学历76%,初步形成一支年龄结构优、学历素质高的后备力量队伍。
干中练、事上磨,搭建成长阶梯锻造过硬队伍
后备力量从好苗子到顶梁柱,离不开系统化的培养和实战历练。泰丰街道通过结对帮带、教育培训、跟岗锻炼等形式,全方位为后备力量赋能增干、搭梯鼓劲。
“张书记,征地、拆迁政策是什么样的,我可以跟着上门吗?”泰丰街道莫市社区后备干部王玉龙经常找到社区书记张明林“拜师学艺”。这是街道推行的“导师帮带制”,为每位后备干部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村(社区)“两委”干部当导师,手把手传授工作方法。
除了“一对一”帮带,街道还组织开展“干部素质提能行动”,建立“领导领学+骨干带学”机制,每名班子成员全年负责3堂课程,围绕理论铸魂、党性淬炼、实战赋能模块,分设政策解读、廉政讲堂、业务擂台等专题,目前,已组织开展14期,做到了后备干部轮训全覆盖。
按照后备力量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实践岗位,畅通后备力量参与村级事务渠道,让后备干部在实践中“墩苗成长”。涵盖政策宣传、网格服务、矛盾调解等6类岗位,让他们直接参与日常工作。“刚开始调解居民纠纷时,我总不知道怎么开口,后来跟着大家一起上门,学习倾听群众诉求、换位思考,现在已经能独立解决简单问题了。”王玉龙说。
针对急难险重任务,街道还组建年轻干部攻坚队。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8名后备干部主动加入,负责政策讲解、意见收集等工作。“大爷,您放心,改造后的小区会增设停车位和健身器材,生活肯定更方便!”后备干部王雄辉耐心地向居民解释改造方案。截至目前,街道后备干部累计参与重点工作16项,解决群众难题50余件。
泰丰街道通过定期评价研判、动态调整补充、坚持备用结合,持续保证后备力量队伍常备常优。
为让优秀后备干部“有位有为”,街道打破“论资排辈”,建立“能者上”的使用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优先推荐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或任命为村民小组长,让他们挑大梁、当主角。今年,1名后备干部充实到社区书记队伍,2名推选为其他“两委”成员。
同时,街道建立“动态管理档案”,由驻点干部牵头每半年对后备力量成熟度进行1次分析,重点围绕后备力量思想、能力、状态等进行研判,分析存在的问题,一人一策制定提升措施,帮助其尽快成熟。坚持动态挖潜,对现有后备力量定期把脉会诊,对新发现的群众公认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可塑性更强的优秀人员,及时纳入储备培养。对经过培育成熟度仍然较低、履职意愿不强烈的后备力量,坚决清退出库。
如今,在泰丰街道的村头巷尾、社区楼院,随处可见后备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热情和实干,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