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汉平原腹地的熊口管理区,一群“红马甲”的身影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面貌:从街道巷尾的卫生清扫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帮扶,从节日民俗活动的欢声笑语到困难农户的暖心相助……志愿服务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成为联结人心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一、从“扫帚”起步,志愿服务生根发芽
熊口管理区的志愿服务故事,始于集镇社区的“一把扫帚”。2018年,复兴社区的退休人员自发组成志愿队,带头清扫街道、整治环境。随着队伍壮大,服务内容逐渐延伸至政策宣传、防溺水巡查、秸秆禁烧监督等领域。如今,集镇社区登记的284名志愿者中,80余人长期活跃在一线,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如何让更多群众加入?管理区党委从“接地气”的环境卫生入手。2024年7月,各生产队试点组建义务劳动队,干部带头清扫,每次活动后拍照发至微信群“晒成绩”。“看着群里左邻右舍都上了‘光荣榜’,咱也不能落后!”村民李大姐笑着说。从每月两次集体清扫,到春节返乡人员、学生纷纷加入,义务劳动逐渐成为全民参与的“新乡俗”。
二、从“单一”到“多元”,服务升级暖民心
“光扫地不过瘾,咱们还能干点别的!”群众的热情推动志愿服务不断升级。春季植树、农技帮扶、文艺汇演等活动接连展开。在科技兴农行动中,致富带头人与农户“结对子”,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帮扶干部全程跟踪,助力50余户家庭增收。
管理区还巧妙融合地域文化,打造“家门口的温暖”。端午节包粽子、冬至围坐捏饺子、百年古树下祈福……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活动,让来自河南、潜江等地的职工群众找到归属感。“大家一起忙活,就像一家人!”河南迁居来的王师傅感慨道。
三、从“榜样”到“风尚”,文明之花遍地开
为激发正能量,管理区开展“乡村光荣榜”推荐,由群众推选“新农人”“热心邻居”等典型人物。志愿者老郭因常年帮扶独居老人登上榜单,他腼腆地说:“就是搭把手的事,没想到大家都记着。”这样的“身边榜样”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志愿行列。
2024年,熊口管理区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42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次。二月二古树祈福、青年联谊会、红歌赛、包粽子大赛等20余场特色活动,让男女老少都能找到参与感。“以前觉得志愿活动是‘城里人’的事,现在咱农村人也成了主角!”村民陈大爷自豪地说。
一把扫帚扫出文明新风,一片赤诚凝聚向善力量。熊口管理区以志愿服务为笔,绘就了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文明画卷。未来,这里将继续拓展服务领域,让志愿精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