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群组织视角下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分类与格局特征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4-33758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白鹭湖管理区 发文日期: 2024年09月10日 10:57:39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10日 10:57:39 名  称: 圈群组织视角下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分类与格局特征

发布日期:2024-09-10 10:57 来源:白鹭湖管理区

圈群组织视角下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分类与格局特征

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面临着剧烈重组,呈现出“圈群化”的重要趋势。以中心城市为组织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城镇化主体形态,圈群的组织联动编织起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空间载体,在提升国家和区域竞争力方面占据重大优势。那些位于各大圈群并集补集地带的县域,拥有近90%的国土面积、承载超50%的常住人口,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缺乏相应关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经历了新冠疫情后,决策层重新认识到县域在城镇化格局中应有的地位,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这些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达成,均需要强化县域层面的国情研究。

回顾已有的县域城镇化格局相关文献,其研究视角和分析单元主要集中在行政区、主体功能区、特定政策区、自然地理区划等方面。然而置于前述新发展格局中“圈群化”空间组织背景下,分析我国县域城镇化问题,势必要考虑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联系强度乃至中心城市本身的发展水平等因素,现有研究缺少新发展格局下社会经济的综合考量。
受地理区位、自然禀赋、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类型县域在城镇化水平、动力机制、发展方向上都存在较大区别,需要明确当前我国县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国情。受制于十年为周期的人口普查年份和县级尺度数据的可获取性,全国范围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测度成果相对较少,且多以五普、六普年份为基准年,测度结果的时效性已然大幅降低。测度体系多专注于单维度如人口、土地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城镇化内涵理解的不断加深,也出现了复合多种指标的综合测度方式。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