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计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5-10623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白鹭湖管理区
发文日期:
2025年03月31日 09:15:10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31日 09:15:10
名 称:
初心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计划)
发布日期:2025-03-31 09:15
来源:白鹭湖管理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我国编制实施了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期我们一同回顾了我国体制转型期五年计划的变迁(“六五”至“九五”)。本期与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十五”至“十三五”)。
第九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实力、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均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为以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际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科技自主创新突飞猛进,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深入展开。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增长。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快了谈判进程。
1998年下半年,国家计委开始组织人员进行“十五”计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并成立了由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老同志、著名经济学者、科学家和企业家参加的“十五”计划咨询审议会,国务院有关方面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还听取世界银行、联合国相关专家的建议。
1999年11月,中央政治局确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十五”计划为议题,并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起草小组。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并审议通过了《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并于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强调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较快发展。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三是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四是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五是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一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四是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发展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计划还对“十五”期间的宏观调控、经济结构、科技教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预期目标。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新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为实现这一雄伟目标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刻回答了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大大丰富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在“十五”计划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我国进入新世纪后开局良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开展,欣欣向荣,举世瞩目。
“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2006-2010年)
“十一五”规划是在“十五”计划取得重要进展、中央对“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进行研判和党的十六大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的背景下编制的。
从“十一五”起,我国“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将“计划”改为“规划”,虽一字之差,表明计划的内容和方式发生重要转型。规划更注重战略性、宏观性以及预测性。
2003年7月,国务院开始对“十一五”规划相关工作进行部署。组织有关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和各方面专家,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供了基础。
2005年10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同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国务院根据中央《建议》的精神,深入研究和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基本原则,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目标任务。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四是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五是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
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七是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
八是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实施进展顺利,到2010年年底,22个主要发展指标完成了19个,其中,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目标提前完成,是完成情况最好的五年规划(计划)之一。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编制时,中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从“十一五”规划起,国家开始对中长期规划进行评估。
2008年3月至12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各部委、地方各级(主要是省级)政府和第三方分别对“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集中各方意见起草《“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并向全社会公开招标,采取委托、招聘的方式,使社会上70家研究机构参与,最后形成了500万字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
2010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起草小组。起草小组集中学习有关材料,组成专题调研组分赴各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起草送审提纲;根据中央领导对送审提纲的指示和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写作,形成《建议》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意见后修改、充实、完善,形成《建议》讨论稿,于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中被审议通过。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同步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在广泛听取、集中、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纲要(草案)》送审稿,后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审议,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定,最终形成《纲要》正式文本。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正式批准《纲要》,向全社会正式公布。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突出民生和发展内涵。“十二五”时期,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
“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2016—2020年)
经中央研判,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三五”规划编制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就开始了,历时3年。
2013年3月至12月为“十二五”计划的中期评估。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直接委托有关机构开展“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及基本思路研究,并着手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
2014年底到2015年3月,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各部门及地方同步开展各自的基本思路研究并上报国家发改委,由发改委起草基本思路意见稿,形成初稿后征求各方面意见。2014年底,“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初步形成,提交党中央和国务院。
2015年初至2015年10月,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起草阶段。《建议》的起草工作是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牵头,全国人大、政协、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一些地方官员和学者共同参与的。建议稿在经过征求意见和会议审议后,于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并正式对外公布。
在党中央编制《建议》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同步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框架。在《建议》正式公布之后,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的初稿。最后,在经过公众建言献策、衔接论证和征求意见环节后,《纲要》于201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是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
六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
二是强调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财力保障。
这些都是此前的若干五年规划(计划)所没有的新内容、新机制。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和三次产业发展逐步趋于协调,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制造业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壮大,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绩,金融风险有效防范,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
从“十五”到“十三五”时期,随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五年规划(计划)的理念、目标、内容等不断改革创新。从规划(计划)实施效果看,这一阶段是我国产业水平、创新能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取得跨越式进步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