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本土城市的营建,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口资源的快速增长,使围绕城市周边的辐辏之地逐渐形成了以商贸活动为主、产业集聚且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单元,这种散布于城市周边专司经济生产与发展的空间模式,即为“市镇”。所谓市,人聚也,镇,商贾所集。在历史文献中亦有“市廛”“市墟”“集镇”等诸多记载,此类模式深刻影响着城市区域功能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一种典型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市镇在满足经济发展和商贸交流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商业集聚和服务功能提升,实现人口吸纳、经济增长、文化传承等目标。在选址层面,市镇强调交通便捷,或位于通衢要道,或处于水路要冲,或依托地方禀赋资源,合理匹配功能空间;在聚落功能层面,市镇虽然多元发展,既有产业支撑,又有生活服务,还囊括基础的行政管理,但其仍以商贸经济为根本职能;在区域空间结构层面,如《刘河营舆图》所示,市镇基于实用理性主义,主动调和自然地理环境,重点串联区域道路水系,控引城市关键点位,塑造内外开放、流通高效的总体格局,实现对城市经济功能的重要补充。综论其要,市镇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城乡协同功能空间,其因地缘、业缘抑或是血缘及军缘而设,尤为注重辨识交通与产业条件,充分结合山水环境,保障城市的商贸职能与经济效益,故而“市镇所聚,生意十分,可称沃土”,谓一邑“繁富之所”。
▲ 刘河营舆图 [引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
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绘和实地调研来看,“市镇”在中国古代城市营建规划中的实践案例颇多,积累了丰富的人居经验。例如苏州唯亭镇,明清时期规模繁盛,“人烟稠密,比屋万家”,而光福镇则有“聚于镇者千余户”之盛,俨然如一城墉大邑;广东佛山市,古时与朱仙镇、汉口镇、景德镇并称四大名镇,素有“南海衣冠,番禺都会”之美誉,其镇选址“倚山襟河,王借耸乎上势,雷冈峙于下流”,水运便利的开阔平原地带有利于充分发挥市镇的经济职能,可谓通衢大观,“雄哉镇也”;湖北保安镇,当武冶之衢,地通舟车物产,其镇三面环山,北面樊湖直抵镇口,凭借水道优势,为过往之枢纽,故而“大河以北、大江以南,巨商良贾皆争趋之”。因而被赞之为“诸路望镇”;福建城东镇,为清代闽省盐场重镇,是盐场的总场衙门所在地。其镇选址结合山水形胜,凭靠众多盐场,便于汇集疏运,时人亦言“睹运之艰难,则慨然思所以通商矣”。
▲ 闽省城东镇盐场图 [引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本文从诸多案例中遴选江西景德镇、江苏高淳、湖北汉口,对“市镇”的传统实践做进一步阐释。
江西景德镇,即今景德镇市,古时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据《景德镇陶录》载:“浮于饶称望邑,景德一镇,屹然东南一雄观。业陶者于斯,贸陶者聚于斯。天下之大,受陶之利,而举以景德名”“浮处万山之中,而景德一镇,则固邑南一大都会也”。其城镇不设城墙,而是以山为城、以河为池,整体格局上呈现“沿河建窑、沿窑成市”的特点,市内的街道多与河流方向一致,充分体现了城镇空间因工商贸易之需,因循地势河流布局城镇空间的规划思维。据《景德镇全图·景德镇图说》,其地“峰峦叠翠,烟火烘霞,洵巨观也”,又兼有东山寺、观音阁,以及各祠堂、庙宇、会馆等各类文化空间分设其间,而“九街十八巷,三洲四码头,一百零八衕”的城镇格局更是展现出“陶业兴,民生旺”之人居图景。景德镇之城镇空间营建,既满足了陶业商贸发展的经济产业诉求,更尊重了当地民用之需要,且未忽视文化环境之建设,是为中国古代市镇空间规划营建之集大成者。
▲ 景德镇全图 [引自《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
▲ 景德镇图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浮梁县志》]江苏高淳,现为南京市高淳区,有“古集地”之称,本为溧水县下辖一集镇。其地“纳诸郡之流,当三湖之汇,南向固城,西距丹阳,东连石臼”,又当“吴楚往来孔道”,故其所处之地“位置靡常”。因其“市利在水,故沿河为肆”,在临河区域因便捷的交通、以及商贸业的发展形成了大量居民聚居区,环西南临湖,民居落落,其中集民居数百家,而沿湖者逾半。在平衡城市发展与城墙建设的关系方面,邑人进行了多次公众计议与商讨,最终达成了“势不能城,且不必城也”的共识,确保了城市生用之须,又被誉为是“众心成城” 之举。高淳城镇空间建设,不拘泥于城墙建设之举,是古代营城者尊重客观规律及公众意见,因势利导之实例。
▲ 高淳县治图 [清光绪七年(1881年)《高淳县志》]
湖北汉口,古时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原为夏口县治所在。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区,水道之遍,无他埠可拟,谓九省之会也。汉口城镇空间沿江而设,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江面滨水空间,保障商贸货运的流通需求。近代随着通商口岸的发展,此地华洋杂处,市面愈盛,铁路由该镇通济门外至黄陂县界之滠口数十里间,悉成繁盛之区。汉口虽为商贸重镇,然并未因此忽视城镇文化空间的建设,由“湖北汉口镇街道图”可见,其间楼阁、会馆、祠庙、书院分设于城内各处。以白楼为例,其位于城北部大观音阁后,中构小楼,轩窗豁达,与城外后湖遥相眺望,楼外“远山几抹,隐隐青霭,朝云暮霞,炫人眼目”,在提振城市人文风气的同时,更加强了城市与后湖的格局关联,强化了“江、镇、湖”于一体的山水人文格局,时人称“凭眺之胜,以斯楼为第一”。同时,邑人非常重视书院的建设,以紫阳书院为代表的大量由地方商人筹建的书院空间,成为了讲学、祭奠、商业交流、联结乡情的重要文化空间。由此可见,在商贸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古人始终不忘文化建设,通过系列空间营建手段,实现了城市人文秩序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举。
▲ 汉口镇图 [清同治七年(1868年)《续辑汉阳县志》]
▲ 武昌汉口鸟瞰图 [引自《中国古地图精选》]
▲ 武汉三镇图 [引自《旧城胜景:日绘近代中国都市鸟瞰图》](左右滑动查看)
总之,“市镇”在补充城市经济功能需求的同时,兼容自然山水环境,合理利用本土禀赋资源,形成了拓展城市功能、繁荣经济贸易、丰富人居空间架构、协同城乡共利的独特本土营城理念。“市镇”所蕴含的实用本利、城乡一体、区域联动、随形就势等智慧经验,对现代城乡规划以及城镇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参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