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潜江的王场镇红桥村,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虽然肢体残疾,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以非凡的坚韧和毅力,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演绎出一段感人至深的返乡创业传奇。
1
起步
裁缝铺子艰难求生
现年44岁的郑勇,出生于红桥村二组的普通农民家庭。命运在他2岁时开了个残酷玩笑,一场小儿麻痹症让他右腿落下终生残疾。为了能有一技傍身,父母送他去学裁缝。
2003年3月25日,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郑勇迎来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他与同样肢体残疾的董丽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夫妻二人拿出仅有的积蓄,在红桥村中心路开了一家小小的裁缝铺。然而,村子人流量有限,生意并不景气,收入仅够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开销。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那天,一位来自王场的老板听闻了郑勇和董丽的故事,特意找上门来。他诚恳地说道:“我在广州有个服装厂,就缺像你们这样踏实肯干、手艺又好的人。我希望你能去带组,包吃包住,每月保底工资1800元,年底要是干得好,还有丰厚的分红。” 这一番话,对于在困境中苦苦支撑裁缝铺的夫妻二人来说,不啻于一场 “及时雨”,瞬间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新希望。
董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激动:“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一整晚都没合眼。我仔细算了算,光是我一个人,一年下来至少能有2万元的收入,这可比守着这个小裁缝铺强太多了!”
2004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夫妻二人决定暂时关闭裁缝铺,背上行囊,踏上前往广州的务工之路,就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奋斗旅程 。
2
外出
奔赴广州、武汉积累经验
抵达广州后,董丽肩负起带组的重任,郑勇则负责把控产品质量。从自家小小的裁缝铺,一下子过渡到大规模的服装加工厂,夫妻俩起初极不适应。
董丽感慨道:“以前在老家,一台缝纫机,所有裁剪制作我一人就能搞定。可这儿是流水线作业,二十多个人分工协作,好多机器都陌生得很,更别说分工和带组了。” 但董丽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既然来了,就铁了心要把事情做好。
她暗下决心,重新学习。凭借扎实的手艺和勤快的态度,董丽迅速融入了团队。工作中,她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依据每个组员的特长精准安排工作,让生产流程高效运转;生活里,她关怀备至,主动帮助组员提升技艺,组员们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在她的努力下,组员人数从最初的20 人,很快扩充到了40多人。
在董丽的积极影响下,郑勇也迅速适应了质检岗位,工作渐入佳境。
这一拼搏就是四年,夫妻二人不仅深入掌握了服装厂的经营模式,还与同事们结下了深厚情谊。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波动,订单量逐渐减少,服装厂开始走下坡路。看着身边许多人辞职创业,董丽夫妻心中也燃起了新的希望之火,开始谋划新的人生方向。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在多番考察后,决定将武汉作为创业的第一站。
郑勇对在武汉的创业经历仍历历在目,眼中满是感慨。他回忆道:“当年正值奥运会,全国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我们瞅准时机,在2008年8月8日那天正式开业,主要给汉正街供货。”
创业伊始,困难重重。“我们带着20个工人回到武汉,当时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郑勇说。他们租下两间民房,大的那间改成厂房,小的用来住宿,还购置了一批机械,在广州积攒的几十万积蓄一下子就花光了。
资金压力巨大,郑勇还向工人承诺,每月发固定工资,就算加班也不会超过凌晨12点。创业初期,订单少得可怜,第一年亏损严重,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直到第二年,情况才慢慢好转。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对普通人来说都吃不消,更何况是腿脚不便的董丽和郑勇。可他们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每天天不亮,两人就到厂里,忙到太晚时,干脆直接睡在车间。
董丽回忆起那段时光,不禁感叹:“我们本来有自己的房间,结果正好来了一对夫妻工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我们就把房间让给他们了。那日子,真的特别苦。” 工作结束后,他们在车间用板子搭了个简易床铺,就这样住了一个月。
身体的疲惫他们能忍受,可对家乡的思念却怎么也压不住。“我们这个年纪,父母年纪大了,孩子还小,都需要陪伴。但一忙起来,好几个月都回不了家。” 董丽的想法和丈夫一致,两人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把服装厂迁回家乡。
3
归来
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就像一只候鸟一样,不管飞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出发的地方。”董丽感慨地说。
从头开始,需要勇气。
2014年,夫妻俩的“服装厂”正式成立,员工不足10人,“工厂”就在自家客厅。
回家的第一单从“一包货”开始。“每天早上6点,我都要骑摩托车往返跑40多公里到熊口镇拿货送货,一次只能拖一包货,一包货有300多件衣服。”从头开始,郑勇不怕苦,每天,他们夫妻都要干到凌晨两三点。
后来,夫妻俩借钱买了一辆面包车,开始了“一车货”逐梦的脚步。
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多年经营服装的经验,郑勇很快在武汉汉正街找到货源和原材料。“接到活后,每天下午3点多,我们就把做好的货送到武汉,再从武汉把材料带回来,每天到家都是夜里12点多,甚至更晚。”郑勇说,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安排当天的工作任务,认真检查成品质量。
1000多个日日夜夜,夫妻俩自立自强,踏踏实实的人品为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他们的服装生意终于站稳了脚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董丽夫妻终于新建了一个1500平方米的新厂房,鸿桥服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因为讲诚信、重质量,鸿桥服装有限公司很快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和群众的支持,如今公司员工有100多人,生意红火。
这几年,他们着重在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森马、以纯、三福等品牌订单纷至沓来,年生产加工能力约20万件。
“上半年,我们主要以各类裤装为主,下半年主打羽绒服,今年订单约15万件。”董丽介绍。
在深耕服装行业之余,董丽夫妻也热心公益。他们每年坚持为同村的贫困户送爱心物资,还为和他们一样的残疾人士提供工作岗位;农户种植的蔬菜滞销了,他们第一时间联系采购……
“一般情况下,企业招工很难吸纳残疾人士,更别提毫无经验或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但董丽愿意接纳他们。”说起董丽夫妇,红桥村村民称赞不已。
眼下,服装行业早已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红海”,董丽却依然坚守自己的初心:干一行、爱一行。
这不,眼看着老厂房的岁月痕迹越来越重,董丽又投入300万元,在附近新建了一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厂房。
走进新厂房,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哒哒哒”缝纫声不断。裁剪、充绒、缝制、包装……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一件件兼顾轻盈保暖与时尚潮流的羽绒服被源源不断地赶制出来,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8月刚搬进来,现在产能大幅增长,接起订单来心里更有底气了。”焕然一新的工作环境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让董丽信心倍增。眼下,她正带着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订单,确保月底能顺利发货。
“今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至少增加一个班组。”董丽夫妇不仅自己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还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他们用汗水创造幸福生活、改变命运,也鼓舞着身边的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