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乡村旅游文化热点不断涌现。从贵州“村超”“村BA”火遍全网、火出国门,到上海郊区许多“好玩”的乡村成为市民新的周末出游目的地,再到浙江安吉余村在坚持发展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基础上转向新农业、新文旅、新经济协同发展,乡村文旅展现旺盛生机,成为激活农村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一池春水”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9000亿元,2024年一季度农村地区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乡村旅游市场供需两旺,既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也有助于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发展乡村文旅,保护乡村文化是前提。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发展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人从乡村来到城市工作,但埋藏在心底的那份乡愁和对故乡的眷恋不会随着时间淡化,并转化为回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直接驱动力。而对于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成为出发去乡村的重要理由,这种“不一样”,正来自于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正基于此,守护好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乡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厚植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础,锻造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乡村旅游不意味着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关键。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粗放式开发、创意不足、同质化建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应当认识到,在日趋激烈的乡村旅游竞争中,只有足够的特色才能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而特色往往建立在乡村与众不同的资源禀赋上。比如,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基于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打造溶洞餐厅,开发的探险项目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2023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又如,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围绕农俗活动开发旅游项目,将当地的晒秋风俗打造成标志性文旅品牌,独具特色的乡韵、乡俗、乡味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实践证明,打好“精准”牌,做好因地制宜大文章,乡村旅游才能获得更丰厚的给养、结出更多硕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