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组两作区”模式 鼓起村级集体经济“钱袋子”

发布日期:2024-08-23 09:32 来源:高石碑镇人民政府

党建引领

近年来,针对村级集体收入薄弱、村级“造血功能”不足的普遍性问题,高石碑镇创新开展“一组两作区”,探索发展土地流转居间服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较好成效。截至目前,2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其中3个村年收入超过50万元;9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过百万。

01锚定党建引领 提升统筹推进“主动力”

高石碑镇锚定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创新推行“一组两作区”土地流转模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集体土地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自种区”规划在村组附近,便于自行耕种农户承包经营;其余地块由集体统一与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形成“流转区”,土地承包价格提高到1元/㎡以上,村集体每亩收取承包主体居间服务费0.1元/㎡,推动农户和集体双向增收。


     


村组塆台会议政策宣讲、统一思想


一是统一干群思想。组织对全镇192个村民小组入户调查摸底,通过三干会、党员大会、村组会议、塆台夜话等做好政策宣讲解读,帮助算好经济账,赢得干群认可。二是稳妥分步推进。充分尊重农户意愿,每村选取1-2个村民小组为试点,强化镇、村、组三级联动,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目前,共有81个村民小组完成“一组两作区”,累计流转面积4.2万亩,涉及流转农户3626户。三是提供暖心服务。结合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收集意见建议30余条,“一事一策”建单列账,定期召开“一组两作区”土地流转座谈会,集中会商,研究解决生产经营问题19件。



     


分片区举行土地流转座谈会,收集意见、化解问题


02坚持实效导向 提升致富增收“内生力”

坚持将推进“一组两作区”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先手棋”,实行“摸清底数、划分区域、统一招标、张榜公示”四步走,取得良好成效。


     


村组干部划分土地流转界边


一是集中连片流转,实现农户集体双增收。通过“一组两作区”改变了过去的低效流转,平均每亩流转价格增加300-400元,同时全镇各村通过收取居间服务费增收350余万元,平均每村增收13万元。



湖北农发集团高石碑优质蔬菜种植基地


二是高效划分土地,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将“自种区”规划在村庄附近便于耕种、交通便利区域,自行耕种的农户统一在“自种区”承包经营,按照“一户一块田”方式将“自种区”划分给农户,承包地田块集中、界址清晰、面积明确,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据统计,各村自种农户每亩节约200元左右的播种、施肥、人工等成本。


      


按户连片 机械作业节约成本


三是适度规模经营,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一组两作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空间,可规模化连片种植虾稻、半夏、蔬菜等作物,为引进中大型经营主体创造了条件。2023年,南章莆公司进驻高石碑窑岭村,流转土地685亩,发展半夏基地,承包价格为1.5元/㎡;2024年,省农发集团进驻高石碑长市村,流转土地4400亩,发展蔬菜用于出口,一次性缴纳居间服务费超过30万元。目前,全镇现有家庭农场179家,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就近就业增收。



窑岭村半夏-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生产基地



带动农户就近就业


03夯实经济支撑 提升正向发展“影响力”

通过开展“一组两作区”,不仅增强了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也夯实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释放了聚民心、办实事、赢口碑的正向效应。


      


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既锤炼了干部能力作风、又检验了党员党性公心。在推进“一组两作区”的过程中,必然会触碰少数低价承包户的利益,需要干部深入党员群众做大量的工作,一大批党员群众仗义执言、团结凝聚在党支部周围,对顺利推进“一组两作区”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长市村组织生活会



长市村党员全家福


二是推动农户、经营主体、村集体实现多赢。推行“一组两作区”模式,鼓励和支持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走适度规模扩张、集约发展道路,培育发展一批潜力大、前景好、带动强的特色农业经营主体,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流转农户、经营主体、村集体共同增收,营造了浓厚发展气场。


     


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三是为兴办民生实事提供财力保障。通过推行“一组两作区”,村集体收取居间服务费增加了集体收入,能够有效将资金投入到兴办民生实事上。例如,今年来各村设置人居环境管护专项资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及时开展河渠捞草、村庄清洁,为高石碑镇获得春季大会战先进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渠捞草



村庄清洁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