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石碑镇以“积分制+红榜制”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群众主体,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清洁家园”行动,促进农村靓颜值、提气质、强品质,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清洁家园工作
一、高站位谋划秸秆禁烧工作。一是宣传到位。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村务群推送秸秆禁烧政策与警示案例,线下利用宣传车、横幅标语、入户宣讲等方式,重点针对种植大户、留守老人等群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焚烧危害与法律后果,同时积极对接秸秆打包公司,将秸秆打捆离田转运。二是巡查到位。构建镇、村、村民小组三级巡查体系,划分网格责任区,明确人员职责。全镇共配备27辆巡查车,各村成立秸秆禁烧巡查专班,包村干部每天去村里巡查、村里组织人员全天候不间断在田间地头巡逻。加大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严格落实值班值守,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三是处理到位。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巡查人员发现火情后须迅速到场处置,对焚烧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有力震慑。同时,完善后续处理流程,督促整改落实,建立问题台账,跟踪处理结果,形成闭环管理,杜绝焚烧现象反复发生 。
二、高质量开展“三堆两垛”“三乱”整治工作。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从“细”处入手、往“实”处用力。针对“三堆两垛”问题,组织人力、机械对沙土堆、粪便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进行全面清理,让房前屋后变得整洁有序;面对“三乱”现象,通过集中整治,有效解决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接等问题;在河渠整治上,开展常态化清障除杂,清理水葫芦等漂浮物;针对村主次干道,组织人员对234国道、269省道及村组道路等可视范围内的落叶杂草垃圾进行“地毯式”清理清运。截至目前,累计发动党员群众4000余人次,清理“三堆两垛”230余个,拆除乱搭乱建60余处,整治河道120公里,种植绿化树1600余棵,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全村”联动效应,群众也从“袖手看”到“动手干”、从“要我改”到“我要美”转变,着力以“环境美”赋能“产业兴”。
三、高水平建设“小三园”。通过逐户走访、塆台夜话、群众大会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需求与建议,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兴隆村、窑岭村以村集体出资、村民投工投劳、争取项目资金等形式,建设“小三园”,将曾经杂乱的房前屋后变成了有序的小菜园、小果园和小花园 。老堤村拆除农机仓库、闲置房屋,修建小三园20余亩。在建设过程中,村民们积极参与规划、施工,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提升了乡村“颜值”,还让村民们养成“环境自治”的良好观念,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让乡村发展的“气质”得到升华 。
(二)积分制工作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点面联动齐推进。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组织发动+精准行动+全域联动”多维模式。依托“实事公开承诺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党员大会、塆台会等推选“清洁家园”行动试点小组,累计覆盖全镇26个村民小组,1005户,围绕“群众需求清单、资源整合清单、责任落实清单”三张清单,明确“党员带头引领、群众投工投劳、工匠专业施工”三级推进机制。针对人居环境整治,采取“简易项目群众自主干、一般项目机械辅助干、复杂项目专业团队干”分类施策模式。
二、多元共治增活力,积分激励焕新颜。完善“网格管理、积分赋能、群众参与”治理体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一是推行“党小组+网格长+农户”三级网格化管理,各村划分若干网格单元,由党员担任网格长,包联农户房前屋后“三堆两垛”“三乱”,通过“定区域、定责任、定奖惩”实现精准治理,做到“干部领着干、党员带着干、群众抢着干”。二是创新“积分制+红榜制”双激励机制,将全民洁城、旱厕拆除、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纳入积分范畴,定期张榜公布、积分兑换,如蚌湖村积极推广“鄂参与”小程序,形成线上积分、线下兑换的“村规民约+积分制”模式,全村共有280户、378人认证“鄂参与”参与积分管理,覆盖率达82%,让群众在“赚比兑”积分的过程中,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目前,全镇27个村(社区)已建立积分超市,完成台账登记,累计兑换物品400余件,形成“行动换积分、积分兑实惠”正向循环。三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例如曾岭5组村民每户自发集资300元购置预制板修缮屋后的污水排水沟和田间便道,污水沟修成“景观渠”;6组群众把拆旱厕的砖块变废为宝,打造生态小花园,全村13处旱厕已全部拆除,实现环境“美”起来、治理“活”起来、设施“优”起来。
三、长效管护强动力,健全机制促长治。聚焦“建管并重、长效运维”,健全“政府引导+村级统筹+群众主体+社会协同”多元投入机制。一是整合农业、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资源,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推行“以奖代补”政策,政府主导河道疏浚、管网铺设等工程,村级发动群众参与投工投劳,形成“财政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捐一点”投入模式。二是创新“无桶化”垃圾治理模式,撤销农户门前垃圾桶,推行“垃圾集中收运、定时定点投放”,配备分类运输车辆,解决“脏乱差”顽疾。目前,曾岭村已实现“无桶化”,并以曾岭为试点逐步推广,全镇9个村已初步实现“垃圾不落地”。三是强化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因地制宜实施粪污一体化项目,建设标准化粪污处理设施,对污水管网、化粪池等设施实行精细化管理;完善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镇共有1座集镇污水处理厂和7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将持续加强资源化利用,确保污水治理常态长效。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参与深度不足。尽管通过积分制等方式调动了部分群众积极性,但缺乏主动维护环境的意识。
二、农业废弃物治理难点突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存在“收集难、转运难、处置难”问题。田间地头、沟渠边仍偶见散落的农药瓶袋,部分农户因回收点距离较远、缺乏集中收集工具,习惯将废弃物随意丢弃;回收后的农药包装存在暂存安全隐患,且无害化处理需专业资质和设备,镇域内缺乏配套处理设施,转运至外部处理成本较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化宣传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村广播、宣传栏、短视频平台宣传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环保知识讲座、亲子环保实践活动,将环保教育融入校园和家庭。
二、 攻坚农业废弃物治理,提升资源化水平。加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布局,探索“以旧换新”奖励机制,按回收数量给予积分。
三、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镇巡查专班每天对各村环境卫生、秸秆禁烧等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通过工作群实时通报;每月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开展交叉评比,评比结果纳入村级年度考核。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