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防汛科普 | 农业生产防汛抗灾指南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5-08625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高石碑镇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25年03月12日 10:39:48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2日 10:39:48 名  称: 转发:防汛科普 | 农业生产防汛抗灾指南

发布日期:2025-03-12 10:39 来源:南康三农微信公众号

一、 粮食作物类

1.疏水抢收。降雨前及时疏通田块积淤渠道、河沟,对成熟作物应收尽收,颗粒归仓。降雨过后要尽快清沟排水,保证积水及时排出,降低田间土壤湿度。


2.合理追肥。受淹后,农作物植株活力下降,退水后3~5天左右可根据作物长势适当补施肥料或进行叶面喷施,以增强植株抗性,加快恢复生长。同时,要及时抢晴做好病虫草害治理。

玉米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技术

玉米是需水量大的一类作物,但玉米根系较浅,耐涝性不强,在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持水量的80%时即可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等情况。苗期遇到涝灾,影响更为严重。渍害出现越早,淹水持续的时间越久,田间积水深度越深,玉米受害程度越重,减产幅度越大。拔节期后抗渍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发生渍害的程度相对较轻。遇到洪涝灾害以及田间渍害,应及时采取措施,防灾减灾,争取获得丰产丰收。  


1、尽快排除积水。连续降雨暂停或者大雨后,如果田间积水过多,会导致土壤中缺氧、不易透气,阻碍根系呼吸代谢、吸收养分等活动,严重者可导致烂根、烂叶甚至死亡,有的还可以引发根腐、茎腐等病害的发生,因此,要及时排水。尽早将沟渠清理通畅,避免玉米植株在积水中浸泡时间过长,提高土壤的透气效果,避免发生玉米植株根系腐烂现象。通过挖排水沟、抽水等方式及时将田间积水尽快排走。如果玉米田间未见到明显的积水,可通过挖沟等方式进行沥水或者通过中耕的方式散墒,以破除土壤板结现象。如果玉米植株叶片上沾染较多污泥,则需要及时清洗干净,避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2、及时中耕散墒。田间积水、土壤渍害可影响到玉米根系的呼吸及植株生长。因此,玉米田内发生渍害后应及时开展中耕松土,将表层与底层土壤之间的毛细管水通道切断,在表层土壤中形成疏松的覆盖层,利于深层水分的快速散失,起到避免渍害发生的效果。一是对土壤内的温度、透气性、水分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二是利于玉米植株根系的生长,降低渍害对玉米植株的危害


3、科学应对倒伏。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之前发生倒伏,不需要人工扶正,穗部及以上部分能自行直立。如果玉米抽雄散粉阶段出现倒伏,需要进行人工扶正、培土等管理。玉米植株扶正后还需要在茎基部适量培土,并用脚踏实。如果心叶深埋入淤泥中,可将部分心叶割除,注意尽量少割,以免对玉米生长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玉米花后若有的玉米植株倒伏程度严重,如果需要扶起,可采取多株捆扎的方式、彼此互相支撑,可以降低危害、减少损失。


4、及时防治病虫害。涝灾后,玉米田间含水量过多、湿度大,温度高,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大。如根茎部病害、瘤黑粉病、细菌性病害、大斑病、锈病、玉米螟、黏虫等。茎腐病的防治,可选择多菌灵500倍液等,对准根部、茎部喷施或者对准根部灌入,每7天喷1次,连续喷3次左右。叶斑病,可选择5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蚜虫可用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玉米螟,防治的最佳时间在玉米处于拔节到喇叭口期,选择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也可制作毒土进行防治。防治病虫害时可添加芸苔素内酯等物质,对提高玉米植株的抗逆能力、增加防效有利。


5、辅助授粉增粒数。在玉米授粉期间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天气,会导致玉米果穗出现秃尖、结实率不高等问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辅助授粉措施,一般可在玉米植株花丝吐齐后5天内开展辅助授粉。可采用植保无人机辅助授粉的方式,让无人机低空飞行,通过气流扰动促进花粉飘散,提高玉米结实率。


6、合理施肥。降水过多,水分下渗到土壤中或者田间积水排走等,都会导致玉米田间流失速效性养分。玉米属于需肥量大的作物,一旦发生涝灾后易导致缺肥症状明显,叶片的颜色由绿色转为黄色、淡绿色,大大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导致玉米籽粒减产。结合中耕松土,追施纯氮5kg/亩左右,亦可以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尿素水溶液,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和品质。


7、适期晚收。发生涝灾的玉米,可在天气条件适宜的基础上适当晚收,为籽粒灌浆创造条件,确保穗粒饱满、增加产量。选择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在籽粒含水量低于28%时进行收获;鲜食玉米,则收获的最佳时间在玉米吐丝后22~25天,果穗的收获要求连同苞叶一起采收;如果种植的玉米类型为青贮玉米,则适合在籽粒乳线约1/2、刚进入蜡熟期进行,此时玉米植株含水量以65%~70%为宜。


8、绝产及时改种。若出现绝产绝收的情况,则需要及时选择短季作物种植,如绿豆、白菜、萝卜等,以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

二、瓜果蔬菜类

1.开沟排水。对淹水蔬菜田,开沟理渠,尽快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蔬菜受淹时间。


2.抢收补种。对受淹菜地,可采收的蔬菜,要积极采收、抓紧上市,减少损失。对于绝收的田块,要及时补种。


3.加强管理。降雨过后,气温回升快,应抓紧时间进行田间管理,如清沟松土降低土壤湿度,及时追肥弥补流失的土壤养分,扶正植株清洗叶片泥沙,及时摘除残枝病叶。


4.加强病虫害防治。灾后叶菜类软腐病,瓜类疫病,茄果类早疫病、叶霉病、灰霉病等病害容易发生,应加强防治。灾后气温回升,斜纹夜蛾、蚜虫等危害加重,应注意预防。


三、畜牧养殖类

1.加强物资管理和棚舍安全。降雨前要加固养殖场(户)畜牧舍、仓库及其他相关设施,加强物资储备,风险隐患较大的应及时进行转移。


2.加强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灾害发生后,畜禽养殖者应该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及时打捞收集因灾死亡畜禽尸体。尤其是曾经掩埋过动物尸体的地段一定要严格排查。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发现的死亡畜禽,要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汇报,由当地政府负责清理。死亡畜禽运输车辆应防水、防渗、耐腐蚀、易清洗消毒。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经过人口聚居区、畜禽养殖密集区。不得买卖、加工、随意弃置因灾死亡畜禽。对因灾死亡畜禽可采用深埋法处理,有条件的建议焚烧处理再掩埋。


3.加强清洗消毒和媒介消杀。灾害发生后对畜禽圈舍、屠宰加工场所、畜禽交易市场、运输车辆、用具等,全面开展预防性消毒。对场区周边环境和车辆可以使用烧碱、过氧乙酸等消毒药消毒;对办公生活区和人员衣物可以用过硫酸氢钾和二氧化氯类消毒药消毒。对养殖圈舍(可带畜禽)进行大清洗、大消毒,每日1次,每周开展两次环境消毒,保证消毒效果。


4.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饮水卫生,提高饲料的营养成份配比,适当增加维生素、蛋白、能量。防止肠道等传染病发生,可适量添加抗生素,提高营养水平,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5.加强防疫检疫。持续降雨过后,畜禽舍空气湿度较大,易滋生各种病菌,并引起多种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采取必要措施,限制畜禽移动和产品流通,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四、设施大棚类

1.雨水天气来临前应对设施大棚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及时将棚体上下左右都覆盖薄膜,已覆盖的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孔洞,若有则及时修补,确保设施大棚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


2.雨水降临时,要做好排水渠排水工作,避免因强降雨而引发雨水倒灌,排水不畅,直接引起植作物的损失,严重情况下导致大棚倒塌。


五、水产养殖类

1.及时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池塘和水库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设置围网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网箱养殖要注意预防洪水冲击造成网箱被冲走、冲垮,可采取加固固定绳索和网箱框架等措施,及时清理浮游物。


2.抓紧修复养殖设施。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塘口堤坝、稻田养殖田埂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对围网养殖进行扶桩补桩,清除水草等杂物;对“没顶”的围网和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塘口或网箱中暂养,等水位回落后放养,减少受灾损失。


3.防止疫病发生。大灾之后易发大疫,洪涝期间,所有的水域、陆地都连成一片,水产动物的各种病原体到处滋生蔓延,极易引起疫病的流行和暴发,所以要加强养殖水域的病原检测,以防各类动物性疾病相互传播。特别是洪水过后水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急剧增多,很容易引起水产养殖动物的体质减弱,引发其他细菌性及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性感染。同时上游水由于温度、pH值等理化因子与下游水有一些差异,也会导致鱼体不适,造成死亡。


4.消毒水体。水灾之后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水产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也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域环境综合治理。


(1)灵活掌控水色和透明度:以养殖鲢鳙、鲤鲫等肥水性鱼类为主的水域,水色应保持嫩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20-30厘米为好;以草食性品种为主的水域,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30-40厘米为好。


(2)及时调节水质:洪水过后对水体要消毒,一是采用化学、物理方法调节和改善水质,如定期泼洒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每次用量每667立方米用生石灰10-15千克化水泼洒,或用碘制剂,按说明使用。二是采用生物或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如在鱼池进水口设过滤池,过滤料用砂或木炭;生物方法是利用10%的池塘水面种植水葫芦、红菱等浮水植物,起沉降和净化水质的功效。三是及时换水、加水。加注新水可促进水体上下对流,将表层高溶氧水带入下层,而表层水再经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仍可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增加水体溶氧的绝对量,并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四是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一般要求13:00-15:00和第二天凌晨开动增氧机,尤其下阵雨、无风、无光照的情况下要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3)谨防水域缺氧“泛塘”:因水灾之后大量的地表有机物及其他杂质被雨水带入养殖水体,浮游植物造氧功能不足,再加上天气闷热持续高温,水产动物基本集中在水体中下层,因此水体中下层水产动物密集、耗氧增多。同时,大部分水域淤泥较深,极易导致养殖水产动物“浮头泛塘”。为防止“泛塘”,应加强饲养管理,坚持早晚巡塘,天气炎热季节,密切注意观察水产动物的摄食及活动情况。一旦出现缺氧征兆应及时注入新水或开启增氧机或撒入增氧剂。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