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全过程的11项重点任务,贯穿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3-4338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高石碑镇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23年12月07日 12:57:40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07日 12:57:40 名  称: 应急管理全过程的11项重点任务,贯穿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

发布日期:2023-12-07 12:57 来源:微信公众号应急管理大百科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能不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处置危机,能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能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检验这个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志,是检验这个政府是否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试金石。



时间序列分析,是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基于突发事件生命周期和应急管理链条式闭环过程,可以构建一个过程性框架,将应急管理的重点任务分为11项。这11项重点任务,共同构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全面做好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任务书、责任单、能力表。



在这11项重点任务中,源头防范、风险管控、应急准备,主要是突发事件事前阶段的任务;监测预警介于事前阶段与事中阶段两者之间,主要是突发事件“将发未发”时段的任务;事态研判、信息报告、决策部署、组织指挥、舆论引导,主要是突发事件事中阶段的任务;恢复重建、调查学习,主要是突发事件事后阶段的任务。


当然,这11项重点任务的划分是相对的,有的任务(如应急准备、事态研判、信息报告、舆论引导)贯穿在突发事件应对的全过程(关注公众号:应急管理大百科)。


1 源头防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要求,强化底线思维,紧盯重点领域,坚持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切实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源头防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最根本的应急管理工作,是应急管理的关口再前移。“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做好预防防范,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2 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做好风险管控,从以突发事件为主的被动反应模式转向以风险为主的主动管控模式,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愚者谙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做好风险管控,要求我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把突发事件控制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当地。


3 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性的过程,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为有效迅速地进行应急行动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编写、应急队伍的组织、应急物资设备的准备和保管、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最终目的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要的应急能力和急速反应能力。


应急准备很多:意识、机构、机制、预案、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和应急物资配备都是属于准备阶段的工作。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做好应急准备,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主动适应现代复杂条件下有效处置急难险重任务的需要,针对最坏的情况、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做到重要资源“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好”(关注公众号:应急管理大百科)


4 监测预警

所谓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是指为了避免、减少或延缓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预测预警机制是政府应急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风起于青苹之末,止于草莽之间。”监测预警是在突发事件“将发未发”的时段,及时发出警告,迅速采取有效的防灾避险措施,从而避免或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做好监测预警,要求我们动态监测、精准分析、实时预警,“出现即发现,发现即发布,发布即发动”。


5 事态研判

事态研判,简而言之,就是对事情状态的研究判断。事态研判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步,只有对事态有正确的研究分析判断,才能够正确的作出反应和合理处置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精准的事态研判是任何大规模抢险救援行动的前提。只有研判准确了,才能做到科学施救,研判的失误是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首要的失误。“先知者,知敌之情者也。”事态研判要求我们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迅速开展分析研究,及时判明情况,做到“对症下药”。


6 信息报告

应急管理信息报告与共享机制,其形成过程是:公共关系部门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共享,得出结论。



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涉及很多关键环节,这些环节的有效运行需要多地区、部门等多个主体间的协同工作,协同工作的基础是信息共享,如何实现多主体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是应急管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信息报告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效果。突发事件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报告要求建立多元开放的信息系统,实现不同渠道相互补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客观、真实进行报送报告,确保信息“进得来”。


7 决策部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及时、果断作出准确的决策,从而尽快控制事态。“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决策部署要求我们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根据事件特点和现场情况,快速进行目标权衡、取舍,尽快研究确定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措施。


8 组织指挥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决策方案制定后,需要动员和带领相关人员执行,把战略决策和预期目标变为现实结果。“工虽多必有大匠,人虽多必有舵师。”组织指挥要求做好人员分工、资源配置和机构设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确保应急处置与救援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


9 舆论引导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会伴随大量的谣言。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舆论引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做好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要求我们把握好时度效,及时、主动、精准进行沟通,营造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



突发事件可能会使社会公众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慌,从危机传播的角度看,政府通过媒体的及时报道能够保证信息的流通,防止流言的扩散,奠定舆论宣传基调,同时与各大媒体做好舆论沟通,引导大众媒体准确、客观地宣传报道,协助处置突发事件,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关注公众号:应急管理大百科)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媒体格局日益多元化,这大大增强了社会舆论的自发性和不可控性。同时,我国舆论环境的日渐开放也给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迫切希望知道真相,若政府极力封锁隐瞒,公众就不得不从其他非权威渠道寻求信息资源,此时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及境外媒体就有了广阔的策略空间,这些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选择“夸大事实”的策略来赢得“眼球”。而如此矛盾混乱的信息环境也必然导致公众的非理性应对,引致了公共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和墓延。



10 恢复重建

“瘥后防复。”恢复重建是应急处置与救援的结束,也是新一轮预防与准备的开始。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防止死灰复燃,留下后遗症。“将全其形,先在其神。”做好恢复重建,要求我们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提高全社会的安全韧性,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11 调查学习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是全民最好的学习机会。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应对的过程,也是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过程。调查学习要求我们抓住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六个月“窗口期”,“吃一堑长一智”,真正“在历史的灾难中实现历史的进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