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0-166969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后湖管理区 发文日期: 2020年02月08日 11:25:22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0年02月08日 11:25:22 名  称: 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发布日期:2020-02-08 11:25


    一、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情况

    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潜江市后湖管理区西南角,面积776.5公顷,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地理范围为N31°6'49”-N31°11'49E112°35' 11E112°39'7。东西跨越2367.9米,南北跨越3720.82米,主要包括返湾湖、湖以北及湖西南的渔业养殖区,2011年12月12日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湿发2011273号文件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

    1、气候条件

    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6,极高温40,最低温-10.8.大于10积温为5090-5127,全年无霜期234-256天,年降雨量974- 1150mm,年平均相对温度81%,适宜植物生长发育。

    2、水文、水质条件

    返湾湖属于围垦形成的内垸湖泊,湖底高程27.5m,最高控制水位29.2m,平均水深1.75m,湖容为793.7万,调蓄能力326.8万。返湾湖进水有两条水源:1)长湖一田关河一中支渠一返湾湖; 2)长湖一排灌河一返湾湖,排水主要通过万福河经围埂河排向三益河。返湾湖水质是以重磷酸钙为主体,属明显低硬度的重碳酸、硫酸盐或重碳酸、氯化物型水。

    3、地质、土壤条件

    返湾湖土壤母质主要是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冲积物,土壤种类有沙土、油沙土、壤土等,pH值7.5-8.5,地下水位0.3-2.5米,整个湖底平坦,底泥较厚,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含量2. 17%,含氮量0.16%,含磷量0. 08%,含钾量2.2%。

    4、动植物资源条件

    返湾湖湿地共有植物种类347多种,野生脊椎动物188种。其中鱼纲48种,两栖纲和爬行纲19种,鸟纲114种,哺乳纲7种等。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白琵鹭,国际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另外返湾湖还生存有种类较多的省级保护动物及“三有”动物。

    5、交通条件

返湾湖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较强。公路干线有318国道、沪渝高速、234 国道在后湖管理区中部交汇。驱车东可达武汉,西行经荆州可达宜昌,北行经沙洋、荆门直达鄂北重镇襄阳。在铁路交通方面,沪渝高速铁路穿越境内。湿地公园区域交通西有万福路、北有迎宾路、东北方向有前进二路、南有运拖路,进出湿地公园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快捷。  

二、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

返湾湖湿地大致呈不规则的五边形,是古云梦泽在潜江最后的缩影,自然岸线保持率高,水质良好,属于典型的浅水型湖泊湿地: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776.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752.2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96.9%;湿地公园依保护要求及功能设置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合理利用区五个区域。

三、功能分区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湿地公园功能分区的要求,结合规划区内的地形、水文、景观、生态特征及资源分布状况,将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各区划分依据合理,功能定位准确,面积所占比例符合要求,在湿地保护、合理利用、功能展示以及科普宣教方面有较好示范作用。

    1、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范围包括除了宣教展示区及湖中园、百乌洲、芙蓉岛外,湖面剩余的区域,面积377公顷,占总面积的48.6%.生态保育区位于返湾湖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湖区水质良好,自然状态保持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该区域能有效的限制和减少人为活动,保护自然植被,避免水质恶化,促进野生鱼类生长,保护水乌栖息繁殖地,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保育功能,加之湖中园、百乌洲、芙蓉岛地理环境隐蘞,原始自然状况保持完好,且与岸线有水城天然隔绝,是开展科研和监测的理想场所。

   2、恢复重建区

    恢复重建区规划建立在返湾湖以北及西南的渔业养殖区,面积315.1公顷,占总面积的40.5%. 原多为人工养殖鱼塘和部分农田,人为活动强,干扰大,外来物种入侵较多,通过建立恢复重建区,推进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水体修复规划的落实,逐步实行原居民搬迁、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退塘还湿、努力扩大湿地面积;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限制和减少人工活动,积极清除外来物种,人工栽植挺水植物和播撒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扩大本土湿地植物种群,以达到净化水质,丰富湿地动植物资源的目的,逐渐修复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留部分鱼塘和传统的水稻田,将历史悠久的江汉平原农耕文化、渔业文化与湿地景观结合,打造富有江汉湖群特色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展现和弘扬江汉平原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渔业文化。目前这一区域开展了一系列退塘还湖、清除外来物种、恢复湿地植被、调整种养模式等工程,成效初现。

    3、宣教展示区

    根据总体规划将返湾湖沿万福河的西北角作为宣教展示区,规划面积45公顷,占总面积的5. 8%.该区域陆地面积大,交通便利,场地宽阔。通过在该区建设宣教系统,可展示返湾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并强调湿地保护可持续性及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可展示湿地生态 文明和湿地文化的深刻内涵,让游客体会湿地文明的渊远流长;也可开展互动活动,为游客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湿地、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平台。

    本区内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将原返湾湖宾馆进行改造,建设宣教展示厅,厅内设置乌类图片墙、湿地知识宣传展板、电视讲解系统等设施,通过图片展示、电视讲解、多媒体演示、趣味互动等方式向游客普及湿地知识,帮助游客了解湿地生态功能及湿地文化,了解湿地动植物资源;在贺炳炎将军碑的西侧建立湿地水生植物园,种植水生植物,对游客进行湿地植物科普。

    4、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设置在皇装垸办事处的原场部,是湿地公园管理处办公室所在区,面积3.1公顷,占总面积的0.4%。该区域交通便利,空间面积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利用此处现有的部分设施设置湿地公园管理处办公区和相关服务场所,同时建有环保公厕、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使其具备管理与接待的功能。

    5、合理利用区

    返湾湖湿地合理利用区主要有两个区域,一个是管理服务区东南外围以东、北到恢复重建区、南到返湾湖宾馆以东的区域,可作生态旅游、 生态养殖用; 一个是作为湿地体验区的湖中园、百乌洲及芙蓉岛和管理服务区外围南边及与北恢复重建区之间的区域,主要功能是生态旅游,建立绿色观光园和农家乐园,开辟特色生态种养基地和江汉民俗风情,让游客体验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合理利用区面积为36.3公顷,占总面积的4.7%.目前,随着返湾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成效初显,湿地鸟类种群数量急剧增加,湖中园已成为夏侯乌繁殖和留乌栖息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在湿地保护中采取“鸟进入退”措施,取消湖中园、百鸟洲观光旅游,仅在芙蓉岛保留湿地植物科普宣教。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