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地区,老年人跌倒引发的骨折及失能问题,不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和经济压力,甚至成为致贫返贫的重要诱因。为应对这一民生挑战,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健康到家”策略的农村老年人跌倒与骨折干预研究》再度进驻积玉口镇,持续深化相关课题研究。相较于去年,本次研究在覆盖范围和检测方案上均实现优化,尤其在义诊环节增设多项关键筛查与评估项目,进一步筑牢农村老年人群的健康防线,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健康老龄化事业提供关键支撑与实践样本。
该课题由来自北京大学、解放军总医院、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浙江工业大学等专家组建的跨学科团队牵头,在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超声专家毓星教授指导下,再度走进荷花村、万里镇村、资福村和花亭村,为500余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义诊,聚焦健康数据采集,给予科学的健康指导方案。专家团队通过远程及便携式超声、动脉硬化检测仪、体成分测量仪、口腔扫描仪、平衡能力检测等前沿设备,对老年人全身肌肉脂肪含量及分布、血管弹性情况、口腔健康状况、平衡能力等进行检查,系统性采集多模态、多参数体征数据。这些高质量纵向数据不仅为追踪一年来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评估干预效果提供了坚实科学依据,也为构建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跌倒与骨折风险预测模型及早期干预路径,奠定了关键数据基础,充分体现了“科技赋能基层·助力健康乡村”的战略意义与研究前瞻性。
除了核心的健康数据更新外,课题组围绕饮食结构、作息规律、认知能力、日常活动强度、运动习惯等多个维度,对老年人进行细致的问询与记录。旨在通过问卷调研,深入挖掘农村老年人跌倒背后的多重影响因素,为构建更具针对性、个体化的跌倒防控与健康促进方案提供扎实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并非止步于“开展义诊”这一表层服务,而是结合健康体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为每位老年人量身定制个性化跌倒预防方案。这种“一人一策”的精准化干预模式,正在逐步扭转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粗放化”的困境,切实为农村老年群体筑牢健康防护网,让“护老防跌”的科研力量真正扎根乡村、惠及民生,为我国农村地区推进精准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范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