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老新镇委  老新镇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标杆的 实施意见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0625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中共老新镇委 老新镇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22年02月23日 08:00:00 文  号:〔2022〕3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2年02月23日 08:00:00 名  称: 中共老新镇委  老新镇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标杆的 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22-02-23 08:00 来源:中共老新镇委 老新镇人民政府

老发〔20223

中共老新镇委  老新镇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标杆的

实施意见

2022223日)

2022年全镇“三农”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工作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打造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标杆,为“冲刺五十强,建设新潜江”贡献老新力量。现就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标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牢牢守住农业安全底线

(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优质中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8万亩以上、全年粮食总产达7840万斤以上;稳定推进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4万亩以上。抓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稳步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不懈抓好生猪生产和猪肉稳价保供工作。推进牛、羊、禽提质培优。全面推进鱼、虾、蟹、鳝等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推广设施完善、生态安全的新技术新模式。继续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稳步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厉打击占用基本农田植树、发展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行为,严厉打击以设施农业用地为名乱占耕地的行为,严守耕地红线。按照“市级主导、镇级主责、村级主体”的总体要求,做好全镇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工作。切实抓好农地“非粮化”整改、“大棚房”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设施农用地备案等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三)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2021年度4900亩建设任务。奋力争取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三桥、秀河、姚桥、文成、徐场、记功、徐李、三合、三台、关桥等村分片分区,逐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域覆盖。科学调度,加强监管,高标准完成2021-2022年度冬春水利建设任务,落实建后管护措施。开展绿色农田建设,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

(四)提升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校企联动,促进创新升级。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服务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和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大力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聚焦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灾情、重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控,掌握防灾减灾主动权;推进河湖泊系统治理,实施水利补短板工程,提升农业防涝排涝抗旱能力。

二、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五)完善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集中排查与常态化预警相结合、预防性措施与事后帮扶相结合,重点关注因灾因疫情引起的规模性返贫现象,全力防范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规模返乡、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不够等造成的返贫致贫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及时组织开展精准帮扶,防止“一兜了之”。通过线上联系、定期走访、集中入户等方式,实现对全镇脱贫户和监测户常态联系全覆盖。

(六)落实政策性保障措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延续实施。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认真落实好健康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精准帮扶“三类对象”,全力防止返贫和新致贫。逐步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与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工作衔接。推进信息部门共享,确保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小额信贷、衔接资金、产业奖补、低保等保障政策及时有效落实到位。

三、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

(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理念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深入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程,加快头部企业招引,深挖本土企业潜力,力争培育壮大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坚决落实《潜江市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试行)》等惠企政策,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技改扩规、转型升级,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筹备成立老新镇商会。依托通城垸、四化垸、喇塌湖、吴家垸4个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和柳伍水产、心辉米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持续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种养加一条龙、供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体系。抓住潜江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升级的契机,推动长青林服装、晨昊制衣等本土企业深度融入潜江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擦亮“潜江裁缝”品牌,做强纺织服装产业。

(八)打造重点农业产业链。聚焦潜江龙虾、潜江虾稻、潜江大豆、潜江果蔬等重点农业产业链,不断调优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虾—稻产业标准化发展。提档升级虾稻共作基地,因地制宜开展繁养分离、立体综合生态种养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推动虾稻米统一品种、统一品质,实现虾—稻更高层次互动。延续棉条湾、直路河、刘场、姚桥、文成等村大豆种植传统,深度挖掘潜江大豆富硒、高蛋白优势,建设5000亩优质大豆种植基地。充分利用东荆河1400亩滩田,因地制宜发展西瓜、米高粱等特色经济作物。适度发展果蔬产业,做精做优以葡萄为代表的高效果蔬基地。

(九)推动乡村多元化发展。深挖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业态融合。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等新型电商模式,持续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吸引企业、能人、市民入乡兴乡,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休闲农业示范点。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化新型经营主体,抓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星级农庄建设。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紧扣“农商兼顾”发展定位,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快盘活镇域闲置资产,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建设,“腾笼换鸟”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奋力建成带动、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

四、聚焦聚力生态宜居,加快农村现代化

(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争取交通部门实施9.7公里县乡公路改造、18公里窄路面加宽,优化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确保生产需求和供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深化农村千兆光纤、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推进“城镇能级提升工程”,深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打造虾—稻产业强镇。抓点串线带面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支持刘场村、赤生村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推进东荆河生态休闲景观带、老新泵站水利景观、电排河“十里花海”、刘赤生烈士纪念馆建设,带动周边村庄农旅融合发展。

(十一)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支持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扩大公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持续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积极融入县域医共体建设。配合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严格落实村医收入和养老保障政策。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医保参保缴费资助政策,落细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待遇政策。推进失能特困供养机构、中心福利院和农村互助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推进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公交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为农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

(十二)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治理,深入开展美丽农村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加大村级河湖长制建设与保障力度。扎实开展“村庄清洁日”行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大力倡导良好卫生习惯。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营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浓厚氛围。分级落实“林长制”,持续推进乡村绿化,有序推进庭院整治,加大生态村、生态镇创建力度。

(十三)深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中小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回收利用行动,抓好“白色污染”治理。持续做好2022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修复。

五、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乡村治理

(十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干部能级提升工程”,大力实施“雁阵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和减负工作事项清单,进一步规范村级证明事项。全面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推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加强镇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组织的沟通协调、有效衔接,强化对村“两委”成员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积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推进村级债务化解。深化乡村治理试点。

(十五)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实效制度。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等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等制度。推进“平安老新”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高压打击“村霸”等农村黑恶势力。开展农村交通、消防、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健全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

(十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支持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常态化开展专业艺术院团下乡、巡回演出和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实施“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创新治理。

六、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制度保障

(十七)强化组织机制建设。落实镇级主责、村级主体的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各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抓好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聚焦巩固脱贫成果,认真落实帮扶责任,落细帮扶举措,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十八)强化改革创新引领。优化土地利用指标配置,完善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持续实施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压实农村宅基地管理各方责任,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推进农村宅基地规划化管理。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抓好春秋两季农资市场集中整治活动,推动集中整治与常态化监管相结合。

(十九)强化监督考核管理。完善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对村居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年底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村居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持续整治纠正“庸、软、懒、慢、粗”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将减轻村级组织不合理负担纳入基层减负督查重点内容。尊重基层创造和农民意愿,以农民为主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