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9日,湖北大学“流光跃脉”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我镇,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以“科技赋能产业,青春感知前沿”为主线,通过走访标杆企业、对话红色油田、调研城镇转型、开展乡村科普四维探索,全景解码一座工业重镇在循环经济、绿色智造与民生协同中的升级密码。
在湖北永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学子们见证了含氟废水"点水成晶"的奇迹——高纯度结晶变身为特种玻璃添加剂。企业年处理危废能力达6.5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超80%,用科技力量将环境负担转化为经济价值。"安全环保是生命线!"安环部主任徐利龙指着严密的防护措施强调。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总经理助理廖佳威表示:"唯有持续创新和智能化升级,才能筑牢发展根基。"
走进中石化江汉盐化工湖北有限公司,离子膜烧碱技术生产线高效运转,拳头产品"漂粉精"正逐步替代传统氯气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而在国家级"绿色工厂"新亿宏化工,中央控制室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反应釜数据,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黑灯工厂"运行,人均劳效突破800万元。"化工不仅是实验室的化学,更是复杂系统中的工程艺术。"技术部长张龙基的解说,让学子们感受到现代工业的精密与智慧。
为了追溯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团队成员走进江汉油田。在江汉油田红色教育基地,锈迹斑斑的钻探工具、泛黄的女子钻井队照片,无声诉说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峥嵘岁月。王东一站站长张立松向实践团展示老油田的破局智慧:通过页岩油开采、氮气压裂技术提升采收率,并依托信息化建设将8个站点中的6个改造为无人值守,巡检人力精简80%。"安全红线就是生命线"的警示牌下,"严细实"精神被编成顺口溜式操作规程,在平均年龄52岁的团队中薪火相传。
"传统产业承压,倒逼我们'无中生有'开辟新赛道!"镇经济发展办主任杨小玉向学子们揭秘转型之路。依托盐化工基础,该镇引入长飞光纤等龙头企业,培育出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更令人振奋的是,蓬勃发展的产业正惠及千家万户——园区操作工岗位本地人占比达90%,"春风行动"招聘会与岗前培训机制让年轻人扎根家乡。定制公交、邻里中心与商业配套同步完善,产业活水真正浇灌出民生幸福之花。
实践团将产业见闻转化为林圣村孩子们的科普盛宴。在"家乡的宝藏"主题课堂上,"石油变光纤"的奇幻旅程通过"台词传声筒""盐化工拍手歌"等游戏生动呈现。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对未来科技畅想,一名小学生举着画作欢呼:"我希望家乡的'透明丝线'通向全世界!"。
五天的深度行走,让学子们触摸到产业变革的强劲脉搏。江汉盐化工疾呼"自动化、复合型人才紧缺",新亿宏期待校企合作攻克技术瓶颈,而学子们也在实践中重塑认知。"永绍科技用科技将污染物变为资源,这是理念的升华!"成员何伊曼感慨。化学师范生山路林更坚定了信念:"未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行业输送'专精特新'人才。"
我镇以盐卤资源为基,构建"传统化工+光纤新材料"双引擎发展模式,其"企业帮办代办"服务机制与循环经济产业链整合,为资源型城镇转型提供了"湖北样本"。而湖大学子从课堂到车间、从油田到田间的"双向奔赴",正成为新时代产教融合的生动注脚。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春行动,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的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