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尽显乡土韵味;一户一村,皆成美丽风景。形貌之变的背后是“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更是治理理念、方式、路径的悄然升级。园林街道立足实际,以工农村一四组湾台为试点,以修葺“最美庭院”为切入点,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庭院美化、环境整治和公共设施建设,实现了村级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
从“一盘散沙”到“磐石一块”
汇聚民心激热情,共建家园活力盈。“我们要齐心协力,把工农村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品尝到幸福生活的甜美果实。”工农村党总支书记肖启华在“共同缔造”动员大会上的话语铿锵有力。
工农村通过展板、宣传单页、微信群以及村头广播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共同缔造”的深远意义,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植人心。村“两委”组织代表赴仙桃、京山等地“取经”学习,先后召开民主议事会5次,组织“家门口板凳会”10次,塆台夜话6次,妇女代表座谈会3次,在村民心中种下共同缔造的种子。村“两委”成员、包保党员以及热心村民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收集村民建设意见,进一步凝聚民心力量,让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两委”认真倾听每一位村民的声音,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基础上,结合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村集体科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并投入63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村民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合理建议,诚恳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为“共同缔造”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变“站着看”为“主动干”
先进引领带后进,互助协作增后劲。在老村长高流泉、老党员及老校长彭其才等先锋模范的引领下,工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整治行动。他们以身作则,率先拆除自家搭建的棚屋,并主动到群众身边做思想工作,激发了村民们的共鸣与参与热情。
“老村长高流泉和老校长彭其才带头拆棚,他们的行动深深感染了我们。”村民们纷纷响应号召,拿起扫帚、铁锹,投身到拆棚、清杂、种绿的热潮中。随着清垃圾、清违建、清堆物、清杂草、清污染“五清”行动的深入推进,村民们自觉清除房前雨棚111个、屋后闲屋18间,并拿出1296平方米自留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村民们积极参与最美庭院建设,将自家小院打造成干净整洁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种上了时令蔬菜、果树、花卉、绿植,共同营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让“小积分”撬动“大效能”
清扫积分换好礼,激励机制促行动。为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工农村组织村民共同商议制定民主议事、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并在试点湾台推行积分管理。将村民参与庭院美化、环境整治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的贡献量化为具体分数,并配以相应的奖励措施。
“自从有了积分管理,我们参与庭院美化的劲头更足了!”村民手捧新兑换的奖品,满脸洋溢着喜悦与自豪。这一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的热情,让曾经看似平凡的日常行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朱中平、陈瑞雪、刘时军等一大批优秀干部、党员和群众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参与“共同缔造”的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率达80%,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行人居环境积分制管理,以积分兑换奖励的方式,实现了人居环境治理由“村里事”变为“家家事”,由“一旁看”转为“一起干”,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治理成效。
“旧农村”绽放“新活力”
旧貌焕新颜璀璨,共同缔造谱新程。随着“共同缔造”的深入推进,工农村实现了环境面貌的显著提升。村口的村标,尾水河桥上的护栏,后庭院院墙,墙面彩绘等景观美化提升无处不在。192盏路灯照亮夜空,点亮家家户户门前的水泥路,3000余株绿化树装点道路,绿色村庄尽收眼底。
文体广场、篮球场的建设、道路的修复、垃圾场的改造等配套项目的落地生根,引领了村民精神文明生活的全面升级。文艺汇演、节日庆典、评选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更是让村民的幸福指数与获得感持续攀升。村民们聚在乡村大舞台广场前讨论,纷纷感慨道:“我们的庭院变美了,村子也更有活力了!”
“共同缔造”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未来工农村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携手村民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篇章共同打造“整洁、舒适、美丽、安全”的人居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