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1-29023 主题分类: 卫生 发布机构: 园林街道办事处 发文日期: 2021年06月22日 11:00:10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年06月22日 11:00:10 名  称: “助力乡村振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1-06-22 11:00 来源:潜江市园林办事处

“助力乡村振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潜江市人大代表园林街道人大代表团调研组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居民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农村居民拥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幸福感的现实载体。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潜江人大常委会《关于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的实施方案》,园林街道人大代表深入到园林街道13个行政村(现已改居)、17个社区,以袁桥村、马家台村、光明村、月波村、紫月村(已改社区)为重点,深入到乡村一线,通过实地调研、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走访现场、发布民意调查表等方式就园林街道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农村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管护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从总体情况看,调研活动富有实效,既看到了园林街道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乡村垃圾整治情况。我市乡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进行运作,2021年共清理园林街道乡村生活垃圾约8万吨,集中清理陈年垃圾2.8万吨,完成7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整治。2021年园林街道13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园林街道已建设有害垃圾回收点57个,回收有毒有害垃圾25吨。今年以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共接收园林街道乡村生活垃圾2.3万吨,确保了转运的乡村生活垃圾全接收,且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厕所专项整治情况。2021年园林街道共完成4000多户乡村改厕,建设了18座公厕。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努力实现  “厕具坏了有人修、渣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的基本目标。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同时,加强交流沟通,优先发展几个示范片,各社区优先发展几个示范户,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典型推动,全面推开乡村村改厕工作。

(三)乡村容貌明显提升。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通过规范建房、硬化亮化道路、绿化田园、净化村庄环境等多种措施协调推进,促进村容村貌改观。积极开展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建设,让村庄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目前园林街道袁桥社区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改善村容村貌,社区硬化14条主干道;马家台社区。共征地1600余亩、拆除房屋350余栋、迁移坟墓500多个。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全面“清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一是高标准。按照“垃圾全面整治、村全面覆盖、设施全面配套”的总要求,围绕村环境“无暴露性垃圾、无水面垃圾漂浮物、无乱贴乱画、无乱堆乱放、无污水横流、无公共场所垃圾”的六无目标,重点清理村生活垃圾。二是配设施。按照“农村人口300-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员,“每个社区至少设1个垃圾收集点和1辆垃圾收集车”的标准建设村垃圾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夯实了基础。同时,为减少农村生活垃圾运转频次和二次污染,试点推广“不见垃圾桶·垃圾不落地”。三是推分类。在全市全面推行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垃圾源头分类。采取可利用废品市场回收、有毒有害垃圾政府有偿回收、厨余无害垃圾堆肥填埋等方式,构建了适合当地的“农户分类”“有害回收”“无害填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二)抓住关键“改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把改厕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活环境、改变村面貌的重要工作。一是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坚持群众自愿、试点先行的原则,有效实施三格式和窨井式两种模式,不断推动村改厕工作提档升级。二是加快推进改厕进程。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有力有序推进村改厕工作落实落细。三是探索实施粪污治理。加强改厕与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积极鼓励乡村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三)突出重点“治污”,强化村居人居环境基础。结合村环境“三大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是因地制宜处理。结合社区、人口等因素,坚持因“地”施策,科学选择处理模式。乡村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采用户用改厕模式,与扶贫相结合,优先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进行户用改厕。是统筹协调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系统谋划有待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牵扯部门多,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还不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系统谋划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思维、整体谋划和长远观念。环保设施的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高效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非常薄弱,环境治理设施差,垃圾处理、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袁桥社区无一条4米宽的道路。虽然开展了城乡一体保洁,基本解决了“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问题,但现有垃圾处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垃圾仍存在大出口问题,袁桥社区每年垃圾清运等各项费用在40万元左右,全处污水处理有部分雨污分流还未接入网管,时有乱排乱放的现象。村村通道路路面普遍较窄,不能错车,建设标准低,急需修复加宽,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普遍存在。

(三)群众参与度亟待提高。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认为垃圾清理是环卫工人的事,存在垃圾随意扔的现象;有的个别农户厕所建成后,基本没使用,还是继续老传统用厕方式;有的个别农户对污水处理的意识还不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善。

(四)村居居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当前,在村居普遍存在“上热下凉”的问题,全处干部热情高,居民“等靠要”,缺乏内生动力,不愿投工投劳,动辄向政府索钱索物,出现“干部进村自己干,居民站在路边看”的现象尤为突出。

(五)资金投入压力大。园林街道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很不足,长效保障资金等仅靠政府单方投入压力较大,资金缺口大。近年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配备了相应设施和人员,但与目前村居的现实状况和工作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村居厕所改造,管网污水改造,特别是新建的公共厕所有时有“三无”现象,无水、无电、无人管理。目前,改厕成本高,资金筹措难,街道办事处目前难以承担。

四、工作建议

  (一)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导,规划不仅是长期发展的遵循依据,也是近期投资的成本考量。要立足农村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就袁桥社区“两李”故居打造文化品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纵深发展,要强化整体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建设任务、建设方案、投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同时,要明确乡村环境改善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现实体现,要注重发挥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乡村环境改善并非“烧钱”,农村环境治理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能催生农家乐民宿、养老养生、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等绿色文化旅游活动,推动农村众创空间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广大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要把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和产业发展协调推进,狠抓“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创建,把投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做好跟进扶持,发展农业保险,为农村产业保驾护航。

(二)增强合力,健全机制。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首篇文章,在全域范围内,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真正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二是理顺部门责权关系,相关部门应积极整合项目,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健全农村环境投资回报机制,吸纳社会资本。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民间投资等方式,集聚更多的资源、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环境改善中来。将本地区的优势资源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外推广,让投资者清楚地“看”到乡村发展的优势资源,投资乡村建设的经济回报,主动到农村投资建设,形成循环资金链,使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明确责任,加强督导。一是进一步强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领导机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建立镇、村、街道三级卫生保洁网格化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具体责任人和片区责任保洁员,切实加强对各责任辖区的环境卫生日常化监管。并鼓励中标服务企业、镇、街道及办公地点与其共同设置,以便于沟通协调和监督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村居人居环境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督查、协调、考核工作机制。采取抽查、督查等办法,提升考核实效,加强考核中标环卫企业设立绩效工资,由镇、街道、村两级和中标环卫企业增强保洁员责任感和积极性。三是进一步明确标准。建议出台《村居人居环境达标标准》,包括垃圾收集处理标准、污水收集处理标准、村庄环境清洁标准、住房饮水用电安全标准、长效机制建设标准等方面,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更客观全面。

(四)提升素质,营造的氛围。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居民素质提升紧密相连,环境治理需要走入群众内心。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编写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居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遵守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采纳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的合理意见,激发和调动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此外,还建议大力开展帮扶及帮建活动,动员和发动各级部门及各级干部深入村居、居民家中了解社情民意,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美丽乡村共享共建的良好格局。“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人居环境也将得到长效管理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2021年6月5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