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工作意见建议
(一)持续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是新形势下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的主动选择,对于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重要支撑,还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品牌和市场支持,是巩固我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三)多渠道促进增收,改善居民收入。只有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使民众有切实的获得感,从而为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赢得时间和空间。
二、2024年度工作情况
2024年以来,杨市街道紧紧锚定全市“加快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潜江篇章”发展战略赋予杨市的功能定位和使命任务,实施“工业立处、招商活处、项目兴处、农业稳处”的工作举措,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工业产值预计达28.8亿元,同比增长2.51%;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5亿元;限额以上商贸销售额预计达48262.3万元;线上商贸零售额预计达11935.7万元,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21701.3万元,同比增长1.2%;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达40878万元,同比增长5.1%。
(一)聚焦兴项目促发展,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今年以来,累计“走出去”招商13次;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个,总投资3.9亿元;储备签约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22.86亿元。二是全速推进项目建设。今年以来,滚动调度工业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26.818亿元。三是有效盘活闲置资产。目前,杨市工业园共有低效闲置用地20宗,涉及企业12家,总占地面积约1646.52亩,现已盘活4家企业5宗地,总面积约335.9亩。
(二)聚焦强产业促增收,乡村振兴全面发力。一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全力推动虾-稻产业发展,现有虾稻面积8800亩,小龙虾养殖产量达1760吨,已发展小龙虾加工企业3家、虾稻米加工企业2家。二是建设完善农业设施。申报推进总投资178万元的2024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高标准完成全处22座涵闸泵站的检修,投资20余万元疏挖辖区排灌渠道。
(三)聚焦补短板促升级,城乡面貌焕发新颜。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过“四个一点”(居民让一点、社区贴一点、单位补一点、街道帮一点)实施吉祥小区、供销小区和财管所小区改造;投资550万元,新建杨市三期还建房配套设施。二是人居环境全域优化。有序开展“全民洁城”行动,累计参与人数达1230余人次;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完成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整改58处;投资30余万元,开展辖区“满城虾香”氛围营造。
(四)聚焦办实事促民生,群众福祉日益增进。一是民生实事有力推进。今年承诺办理的9件民生实事中,5件已办结、4件正积极推进。二是文体事业活力增强。与市义工联合会续签杨市街道办事处社区老幼爱心驿站项目合同,累计开展文艺文化活动78次、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
(五)聚焦守底线促安宁,社会大局平稳有序。一是安全生产有条不紊。筹措资金59.3万元,全面修护村居道路,有效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加大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力度,开展检查46次、发现安全隐患395条、落实整改到位327条。二是信访机制科学规范。按照“一个案子、一名领导、一套工作方案、一抓到底”要求落实信访案件包案领导和办案人员责任,现已受理信访案件71件,办结69件;排查矛盾纠纷124起,成功化解123起。
三、2025年度工作谋划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杨市发展还面临土地资源紧缺、资产盘活困难、产业体系不优、企业增长乏力、产城融合缓慢等困难和挑战。2025年,我们将深度融入潜江四化同步发展“一城三基地”的功能布局,全力以赴推进“宜居宜业,魅力杨市”建设,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潜江篇章中彰显杨市作为。
(一)全力以赴抓产业、促融通,实现“双集中”核心区打造新突破。一是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重点推进永正、永固、耘林等项目快落地,做好味谷、富田、捷辰顺、神尊技改扩规等项目的开工建设。二是加快融合发展系统化。围绕全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精致之城建设等重点投向,抓紧谋划申报项目;以“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全力以赴抓改革、求创新,塑造四化同步发展动能新优势。一是提升招商引资质效。聚焦绿色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重点跟踪对接浙江温州、丽水等产业链专业项目,提高项目签约率和落地开工转化率。二是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在城市产业“双集中”专班的支持指导下,全方位对外推介存量信息,通过租赁、转让、合作等方式处置闲置资产。
(三)全力以赴抓民生、保稳定,推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新成果。一是扎牢社会保障网络。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落实好保障政策和帮扶措施,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征缴工作,不断提升参保率和续保率。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信访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