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与激情的交响:对杨市街道的多维叙事——杨市街道诗人采风团精选作品集锦印象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5-0017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杨市街道办事处 发文日期: 2025年01月02日 17:12:10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2日 17:12:10 名  称: 诗性与激情的交响:对杨市街道的多维叙事——杨市街道诗人采风团精选作品集锦印象

发布日期:2025-01-02 17:12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王宇

    杨市街道是一方经济发展的热土,也是一方人文底蕴深厚的热土。现代和传统在这里交融,梦想与未来在这里生长。这样的土地如诗如画,宜居宜业,诗人们来到杨市,不自觉地激发出思想的共鸣,拨动了情感的和弦,在诗性与激情的交响中,用诗歌的形式书写华章、致敬新时代,写就了一批具有杨市气派的诗歌作品。

    这是我在湖北日报APP、《潜江日报》《京西文学》等媒体阅读杨市街道诗人采风团精选作品集锦后的总体印象。

    纵观这39首(篇)诗词赋,主题鲜明,各具特色,作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用诗词的形式展开了对杨市街道的多维叙事,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独特的杨市形象,全画幅展现了杨市街道的外在风貌和内在气质,起到推介杨市、展示杨市、挖掘杨市丰富内涵的作用。除了全景式的介绍,如程家弼《题赠杨市街道办事处》、潜夫《访欧阳东凤故里》、杨德伟《水龙吟·杨市风华》等作品,更多的是从不同视角切入书写杨市的地域特色。

    抓住了杨市的人文特色。杨市的文化底座,由两个独特的地标构成。一是戏剧大师曹禺的陵墓,一是曾任明朝常州知府、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欧阳东凤墓。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欧阳东凤是唯一在《明史》有传的潜江人,他在常州知府任上营建的东林书院,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两个地方有着文脉传承的象征意义,是杨市深厚的精神底色。面对先贤,诗人们心摹手追,以期在精神层面与之对话。“历雨经风身不败,浩然青史问云天”(郭传龙《参观杨市十号湖欧阳东凤墓地》、“明月一怀施善政,清风两袖树廉威。”(余凌《谒杨市欧阳东凤墓追怀》)等诗句,写出了人们至今怀念欧阳东凤的原因。“游客长怀百尺峰,襟抱高低比”(萧本义《卜算子·题森林公园图》),隐含有当代诗词创作要以曹禺先生为榜样,关注民生民情、书写人民心声的期盼。王绪普《森林公园谒曹禺墓》、游道坤《瞻仰潜江森林公园曹禺陵》及鄢来刚、漆世华、从维华等人的诗作,则表达了对曹禺先生的敬仰之情。曹禺先生的精神之光,必然会不断丰盈潜江和杨市的精神世界。李义邦的《赏读〈翰林文苑〉赋》,充分发挥赋铺陈华丽的文体特征,以《翰林文苑》为切口,写出了杨市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大而言之,《翰林文苑》也可看作是当代诗词复兴乃至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

    描绘了杨市的秀丽风光。地处杨市的潜江森林公园,“氧吧生态平原独,游客流连蜂蝶亲”(李远鹏《潜江森林公园》),是潜江城区的“绿肺”,也是潜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本。诗人们徜徉其中,切身体验到了诗意栖居的快乐。“樾影婆娑生梦幻,云烟缱绻舞箜篌”(刘道恺《游潜江森林公园》),遣词造境优美,给森林公园平添了几分奇幻色彩。“细流清可饮,芳草秀能餐”(孙光尧《春游潜江森林公园》),描绘出一片清纯和美的自然风光,读之令人向往。康少荣的《辰龙初冬与诗友共游森林公园》,自然清新,风格浑成,纯以形象入诗,而作者的情感融圆其中,且章法严谨,颇有可观处。李圣尧的《南乡子·明月楼前》词味浓厚,显示了作者的诗词功底。“光线淡,树梢连,野鸡兔子蹿人前”(王桂仁、徐超君《鹧鸪天·潜江森林公园》)语言活泼,凸显了森林公园生态之好。赵长乐的“频归梦里多因此,除却蓬莱无处寻”、张玉华的“漫步林间诗意涌,撷来红叶把情融”、李圣姣的“风拂桃源香暖有,人游胜境季寒无”,将赏景所带来的愉悦感倾注于眼前景物,有意识地融合景语情语,间接地表明,森林公园风景殊胜,同时也是实现诗意栖居的胜地。左义恺的《水杉》、陈礼龙的“风扫残云洗净天,游看古松劲云颠”,赋予所写意象以精神品格,与之实现了精神上的共鸣。总之,这些诗作传递出一个信息:只要来到森林公园,必然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

    紧扣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外域企业文化的脉搏。此类作品,集中写了三个地方,一是晓飞歌调味品公司,二是改造后的供销社小区,三是总口辖区佰胜特厨具设备有限公司。“龙虾酱品火寰宇,相伴相依秤与砣”,李祥富在《赞晓飞歌调味品公司》中,将火爆全国的潜江小龙虾与晓飞歌调料比作“秤与砣”的关系,形象说明了小龙虾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的关系。施昌夫、范迎难将焦点放在晓飞歌生产线的“智造”功能和借电商出海的营销方式上,体现了时代特征。杨银州用“铺天一曲晓飞歌”,写出了晓飞歌在杨市这块创业高地上,生产经营欣欣向荣的景象。刘光军的《鹧鸪天·赞佰胜特掌门人》、王章信的《江城子·参观佰胜特厨房设备厂》写企业家精神,凸显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试图揭示企业家个性特质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有益的写作探索。黎煦的《观佰胜特厨具》描写公司厂区的优美环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杨市的美好环境。杨市供销社小区“昔日窝棚灰瓦旧,今朝栋宇绿荫稠”(龚德华《过杨市街道供销社区》),丁杏的《供销社区》、王培诰的《咏供销社区改造》则进一步作了今昔对比,巨大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让作者不由地发出“盛世登封今已矣”(丁杏《代销社区》)的赞叹。

    尤为一提的是,此次采风,注重了形式与内容的融合,穿插了本土诗人秀夫、杨汉年、李圣姣等人的即兴诗歌朗诵,民间艺人园丁演奏了萨克斯名曲,活跃了活动氛围,为诗歌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注入新的活力。

    从文学文本的角度看,这些作品各有千秋,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浮于表象、缺乏深度开掘、作者主体意识不强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诗词文本的原创活力与锐气不足,与作者高涨的创作激情是有反差的。反观秀夫的《如果荷有魂》和杨汉年的《在佰胜特工厂看见流水》两首新诗,其语言运用及表达方式,很多方面值得写旧体诗词的文友们借鉴。诗词创作要“务去陈言”,如何在同质化的时代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高辨识度作品,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追求。如果我们能够在创作中发掘出时代与个体、传统与现代、地域与个性之间的深度联系,那我们一定能写出更生动、更深厚、更立体的社会生活与个体心灵。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