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江渔洋镇的田野上,一朵朵西兰花铺就了致富路。曾经的农庄老板马本涛,带着“个人富不如大家富”的念头,一头扎进西兰花种植的天地。从露天育苗的屡屡碰壁,到穴盘精养的技术突破;从冬闲田的闲置浪费,到反季种植的市场先机;从单打独斗的摸索,到带动300多户农户种植了近6000亩“致富花”——他用十几年时间,让西兰花在潜江的土地上扎根结果,不仅填满了乡亲们的钱袋子,更开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转行:一眼看上“潜力股”
在渔洋镇,马本涛的名字总跟西兰花绑在一起。十几年前,他还是个经营农庄的“小老板”。
“那会儿日子过得还行,但总瞅着乡亲们的田闲一半、钱赚一半,心里不踏实。”马本涛蹲在西兰花田埂上,手里掐着一片翠绿的叶子笑,“老话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就琢磨着,得找个能让大家伙儿一起赚钱的路子。”
2010年起,他揣着“带富”的念头,跑仙桃、转周边,把能考察的作物看了个遍。
“直到瞧见西兰花,眼睛一亮!这菜看着清爽,打听了下,种植技术不复杂,收益还比普通蔬菜高。”他一拍大腿,“就它了!咱渔洋镇的地,凭啥不能种出‘金疙瘩’?”
2011年8月,潜江市本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可这位“农庄老板”转身当“种菜学徒”,第一脚就踩进了坑。
育苗逆袭:从“瞎种”到“精养”
“刚开始哪懂什么技术?就觉得‘把种子撒地里等长’就行。”
那会儿他学别人搞露天育苗,把种子往地里一埋,就盼着老天爷赏脸。结果呢?太阳太毒,苗晒蔫了;雨水太多,根泡烂了;温度忽高忽低,长得东倒西歪。
“一年下来,成活率连一半都不到,钱没赚到,还亏了不少。”他叹口气,“那会儿才明白,种菜不是靠蛮干,得靠脑子。”
不服输的马本涛背起包就往山东、云南跑。
“人家那育苗技术,讲究得很!每棵苗都住着‘单间’——穴盘里的营养土配得刚刚好,根系不打架,成活率噌噌涨。”他边学边记,回来就改路子,“现在我们的苗,棵棵壮实,这都是当年‘交学费’学来的本事。”
反季种植:冬闲田变“聚宝盆”
解决了育苗难题,马本涛又盯上了“冬闲田”。
“我们这儿冬天冷不刺骨,日照还足,土地闲着多可惜?”他研究起西兰花品种,挑来挑去,选中了耐寒优秀、美青、青鸿这些抗冻品种。
“你看啊,我们的西兰花是‘秋播冬收’,8月育苗,12月采收。这时候山东、北京那边天寒地冻,西兰花难长,市场正好缺。”他得意地掰着手指头算,“咱的菜一上市,根本不愁卖。农户的田冬天不‘歇业’,一亩地多赚几千块,这账多划算!”
为了让西兰花长得更“水灵”,他还琢磨出一堆“黑科技”:肥水灌溉系统像“精准输液”,每棵菜喝多少水、补多少肥都算得明明白白;病虫害防治不用猛药,靠生物防治、物理诱杀。
“我们合作社种出来的西兰花,直径12厘米左右,颜色深绿得发亮,这才是能卖出好价钱的‘标准款’。”如今的他已摇身一变,成了西兰花种植的“土专家”。
建冷库:化解销售难题
种得好,还得卖得好。前几年,马本涛总犯愁:“西兰花一到成熟期,地里的菜跟赶集似的全冒出来,收购商趁机压价,辛苦半年白忙活。”
2018年,他咬牙建了座保鲜冷库。“这冷库能存15万公斤菜。”他站在冷库外,拍着厚实的铁门笑,“菜熟了先存着,等市场缺货、价格上去了再出库,这波操作下来,每斤能多赚好几毛。”
有了冷库“兜底”,农户们更敢种了。“以前怕卖不出去,现在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咱只负责把菜种好,其他啥心不用操。”跟着干了5年的农户王大姐说,“去年种了8亩,纯赚8万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带富乡邻:“绿花”开遍田野
如今的本涛合作社,每到12月份,1500亩西兰花田连成一片,深绿的叶片铺向远方,像给大地盖了层绒毯。更让人振奋的是,周边300多户农户跟着种,总面积近5000亩,“西兰花版图”越扩越大。
“我们的西兰花种苗,都是统一培育的。还有你看这田埂上的水管,是咱统一铺的。收菜的时候,大卡车直接开到地头,只管往上装就行。”马本涛指着田里的设施,语气里满是自豪,“咱不藏私,技术、渠道都共享。农户赚到钱,我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眼下,他又琢磨着新路子:“下一步,咱要把‘渔洋西兰花’的牌子打出去,对接更多外地市场,说不定以后还能卖到国外去!”阳光洒在他脸上,身后的西兰花田风一吹,像一片涌动的绿海,
这朵从外地来的西兰花,在马本涛和乡亲们的手里,真真切切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花”,在渔洋的广袤土地上长成了一片片涌动的绿海,藏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