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江市渔洋镇雷乐村,一方被黑色遮阳网温柔笼罩的稻田宛如生态秘境。金灿灿的稻穗低垂,在微风中轻摆,泛起层层波浪。成群的黑斑蛙鼓着圆鼓鼓的腮帮子,时而灵巧地跃过稻株,时而“呱呱”欢唱,为这片土地奏响丰收的乐章。
而这片充满生命力的稻田背后,藏着一个励志故事——它的主人谢圣莫,曾经只是万千外出务工者中的一员,如今却凭借着对黑斑蛙养殖的钻研与坚守,在故乡的土地上书写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致富传奇。
辞工返乡:瞄准黑斑蛙养殖商机
“此前在外地务工,每天重复流水线作业,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始终觉得没有归属感。”谢圣莫提着饲料桶走进养殖区,一边给黑斑蛙喂食,一边回忆起2016年的抉择。当时,他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黑斑蛙的市场潜力:“黑斑蛙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深受食客欢迎,市场销路不愁。再加上我们渔洋镇地处水网湖区,水资源丰富,具备天然的养殖优势,这不就是‘老天爷喂饭’的养殖宝地?”
说干就干,谢圣莫当即决定收拾行囊回到雷乐村,将自家几亩稻田改造为黑斑蛙养殖基地。起初,不少村民对他的选择持怀疑态度:“青蛙怎么能当成产业来做?别瞎折腾了。”但谢圣莫没有动摇:“即便这个领域鲜少有人尝试,我也要坚持下去,总比长期在外务工、难以扎根要强。”
初战受挫:跨省取经摸透养蛙技术
谁知道养蛙这事儿,比想象中难多了!“创业初期,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养殖经验,蛙苗病的病、死的死,亩产量最多只有三四千斤。看着养殖区里毫无活力的蛙群,内心焦急又失落。”谢圣莫挠挠头,说起当初的窘境。
但他可不是轻易认输的人!揣着小本本,谢圣莫开启了“取经之路”——监利的养殖场、仙桃的农技站、湖南的老养殖户家,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人家说‘蛙怕热、要净水’,我就记下来;专家讲‘饵料要配微量元素’,我就回家一遍遍试。”那段时间,谢圣莫天天泡在稻田里,皮肤晒得黝黑,就盼着能摸清这些小家伙的“脾气”。
创新模式:打造“蛙稻共生”生态链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圣莫终于研发出适合本地气候与环境的“蛙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这也成为他养殖成功的核心关键。“你看这水稻和黑斑蛙,就是最佳拍档!”谢圣莫指着稻田解释道,“黑斑蛙吃掉田间的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其排泄物可作为天然有机肥,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长成后,茂密的稻株能为黑斑蛙遮挡阳光、降低温度,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不仅如此,谢圣莫对“蛙伙计”的照顾,堪称精细化管理。“蝌蚪孵化一周后,每月得消毒3次;幼蛙上岸前,全池消杀,预防腐皮病。饵料更讲究,不同生长阶段得调配不同的微量元素,就跟给娃冲奶粉似的,一点不能马虎!”
而这些“秘籍”都是谢圣莫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总结的经验,谢圣莫将饵料均匀撒入养殖区,黑斑蛙 “呼啦啦” 围过来,稻田里响起密集的进食声。他看着眼前的场景,语气中满是欣慰:“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看着蛙群长势越来越好,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逆袭成功:年创百万产值带动乡邻
如今,谢圣莫的黑斑蛙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养殖面积扩展至22亩,幼苗成活率提升至90%,亩产量突破7000斤,成蛙通过水产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年综合产值超过百万元。曾经的“务工者”,如今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带头人”。
“以前村民们不理解我的选择,现在经常有人来基地参观,向我咨询养殖技术,甚至有不少人表示想跟着一起发展黑斑蛙养殖。”谢圣莫说,接下来他计划将“蛙稻共生”模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带动更多乡亲参与进来,“希望能让更多人靠这片稻田、这群蛙,一起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从在外务工到返乡创业,从遭遇挫折到创新突破,谢圣莫用实际行动证明,立足本地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就能在乡村土地上开辟出广阔的致富空间。而他打造的“蛙稻共生”模式,不仅为自己带来了财富,更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