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谷飘香,又是一年丰收时。眼下,渔洋镇10.3万亩水稻已陆续褪去青涩、换上“金装”,连片稻田在阳光下铺展成金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一派喜人景象。
在新台村的稻田里,几台联合收割机轰鸣着,穿梭于金黄的稻海,机器所过之处,颗粒饱满的稻穗被“吞”入机身,脱粒、碎秆、卸谷一气呵成,现代化作业场景,成为田间最亮眼的“丰收底色”。
“8月中旬就开镰了,这段时间一直都在田里忙,还得忙到10月中下旬才能歇口气。”额头挂着汗珠的农机手张海林一边抹汗,一边算起“效率账”,眼前这片130亩的稻田,3台收割机半天就能收完,比起过去人工割稻、打谷,效率是天壤之别。
田埂上,新台村村民邓邦华紧盯着收割机的卸谷口,看着金黄的稻谷如流水般涌入粮袋,脸上满是喜悦。“我家种了20多亩水稻,以前全靠人工,两个人得忙一周,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机器跑一圈,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既省心又省力!”他指着满袋稻谷说。
据悉,渔洋镇“虾稻共作”面积达5.7万亩。按当前进度,预计10月下旬可实现全部颗粒归仓。
“如今全镇水稻机械化收割覆盖率已达100%,从‘人工弯腰’到‘机器跑路’,科技实实在在为农业提了速、增了效。”该镇经济发展办工作人员郭瑞华介绍,近年来渔洋镇持续推广“四良”融合模式——以优质品种打基础、科学种植强支撑、高效农机提效率、标准化农田固根基,一条“稳粮、优供、增效”的粮食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粮”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