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区镇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首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实现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五个振兴上集中发力,加快建设产业更加兴旺、乡村更加宜居、农民更加富有、乡风更加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一、着力做好产业振兴。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布局科学、产业完备的新型农业发展格局,按照“稳粮、扩菜、优豆、增半夏”的思路,编制完成《区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实施,致力打造“大豆之乡、蔬菜之乡、半夏之乡”。加快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连片连户建设,抓好彭洲设施蔬菜标准园、王康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万亩优质大豆种植基地、高标准半夏种植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注重农企合作,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我市打造“潜江大豆”、“潜半夏”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
二、着力做好人才振兴。深入实施“三乡工程”,认真落实我市相关奖补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能人进入农村、涉足农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动发展。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聚焦“双招双引”,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念好“招才经”“引智经”,继续深入挖掘“天南地北潜江人”,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器物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三、着力做好组织振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大力开展“党建+”,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员、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返乡创新创业及下乡人才整合起来,培育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三农”工作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和关爱激励政策,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行村务村民管,推选乡贤、能人成立村务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四、着力做好文化振兴。立足区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特色,持续打好农耕文化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政策,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入开展“三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出一批文明村、最美家庭等榜样典型,发挥引领作用。加快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落实文明礼堂、文体广场等设施建设,持续开展送花鼓戏、送图书、送电影、送皮影戏等送文化下乡活动,支持辖区文艺、社科工作者围绕“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目标开展创作,深入开展“广场舞”培训、象棋比赛、太极拳展示、全民阅读等地方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着力做好生态振兴。坚持生态环保标准,严格落实禁养区制度。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农村新建、改建任务,完善管护机制。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精准治理,逐步建成清扫、清运、终端处理全过程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链条式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逐步形成设施完善、在线监测、运行稳定、管理科学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体系。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抓好河湖治理。持续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治理与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农膜回收利用。持续加强农村建房管控,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破旧闲置房拆迁改造和“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多措并举,大力促进生态循环绿色农业发展,建设美丽、有序的新农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